问答题试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明地球上的四季递变的过程。五带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各带有哪些主要特征?

问答题
试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明地球上的四季递变的过程。五带划分的原则是什么?各带有哪些主要特征?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A、靠近A点时,角速度较快,线速度较慢B、从A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º26ˊD、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四季更替

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关于这“五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南北温带有极昼现象B、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C、南北寒带无极夜现象D、五带的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绕地轴自转D、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以下不属于因地球公转而产生的现象是什么?()A、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导致昼夜交替现象D、四季更替

造成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原因是()A、四季的更替B、地球的自转C、地球的公转D、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在下列现象中,可以成为地球自转证据的是()A、日月升落B、极昼极夜C、太阳直射点的移动D、四季转换

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A、地球距太阳最近B、地球距太阳最远C、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D、长春昼短夜长

形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存在B、太阳回归运动C、地球自转D、地球公转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有:()A、昼夜长短的变化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D、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

决定太阳在地球表面的直射点移动范围的是()A、地球的自转运动B、地球的球体形状C、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D、黄赤交角的大小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黄赤交角的存在B、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D、太阳直射点移动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A、太阳直射点终年位于赤道上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地球上热量空间分配将会均匀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当地球处于近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当太阳处于远日点时,太阳直射点在()半球。

歌曲《祈祷》中唱道:“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据此完成下列各题。下列现象属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长江南岸比北岸受流水侵蚀的严重B、山区河流“V”型河谷形成C、昼夜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D、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从视运动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四季递变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是()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C、太阳的运动D、地球公转运动和相对不变的地轴倾角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C、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D、黄赤交角的存在

地球上四季和五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各地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C、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D、黄赤交角的存在

单选题在地球的运动中,地球自转的结果是()A地球表面季节的变化B地球表面昼夜变化C绕地轴自转D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单选题划分五带的主要依据是()A有无极昼极夜现象B有无阳光直射现象C有无明显的四季变化D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2016年真题]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桓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问答题编辑加工题:内容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三种基本形式。 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称为“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地球自东向西自转,自转1周的时间是1日。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略有差别,名称也不同。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某一恒星点为参考点,1日的时间长度不足24小时,称为“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1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运动,这称为“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转1周的时间称为“恒星年”。 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平面”,而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称为“赤道平面”。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在地球公转过程中,黄赤夹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大致上不变。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地球表面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最北可到达北纬23度26分,最南可到达南纬23度26分。夏至日(6月21日或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南移动。到了春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纬23度26分处,之后它逐渐北返。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太阳又直射赤道。到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再次到达北纬23度26分处。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周期称为“回归年”。 三、昼夜交替和时差 由于地球是一个即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内,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断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为1个太阳日。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在同一维度地区,偏东边的地方比偏西边的地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间就有了早迟之分。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由于使用地方时很不方便,在1884年召开的国际经度会议上,人们决定按照统一标准实行全球分区计时。 全球共划分为二十四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通过之处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为了避免日期紊乱,此次会议上还规定,原则上以180度经度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现改称“国际日界线”。

问答题从视运动的角度分析地球上的四季递变

单选题人们划分五带的依据是()A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B有无太阳光的直射C有无四季变化D人为随意划分

多选题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关于这“五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南北温带有极昼现象B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C南北寒带无极夜现象D五带的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单选题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A靠近A点时,角速度较快,线速度较慢B从A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C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23º26ˊD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四季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