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是()。A夏秋多B冬春少C春秋少D夏冬多

多选题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是()。
A

夏秋多

B

冬春少

C

春秋少

D

夏冬多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下列选项中,关于我国降水分布特征,说法错误的是()。 A、我国降水区域分布不均B、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不均C、我国降水量变化空间差异不明显D、我国降水量年际变率大,易旱易涝,旱涝交替

当采用极值比表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时,极值比大表示降水量的( )变化大,反之亦然。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共同点是()。 A.夏秋多B.冬春少C.春秋少D.夏冬多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之一是,年份和季节变化不大,旱涝灾害频繁。( )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不大B.地中海气候区1月降水量大于7月降水量C.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都是内流河D.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 、

形成我国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南北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A.热量条件的变化B.水分条件的变化C.降水量的变化D.地势高低的变化

下图是我国主要城市不同季节降水相对值折线图,据此回答题。对下列城市降水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夏季乌鲁木齐和南昌降水量接近B.广州的降水季节变化最小C.夏季降水量最少的是西安D.冬季降水量最大的是台北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9-10题。 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C.东西降水量800米附近差异最大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题。 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查看材料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C.东西降水量800米附近差异最大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下图是我国主要城市不同季节降水相对值折线图对下列城市降水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A.夏季乌鲁木齐和南昌降水量接近B.广州的降水季节变化最小C.夏季降水量最少的是西安D.冬季降水量最大的是台北

下图表示我国某水库年内逐月入库水量(a)、月均水位(水面海拔)(b),据此回答题。 图中信息表明(  )。查看材料A.1~7月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加B.夏秋季节水库水位随入库水量的减少而降低C.冬春季节水库入库水量少于出库水量D.6~12月水库水位随流域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降水量的()集中在夏秋季节的3到4个月内。A、20%B、40%C、60%D、80%

形成我国水旱灾害的气候原因是()A、各地降水量差别很大B、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C、每年秋末、冬季受寒潮影响D、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

简述我国季节温度的变化。

我国大多数河流() (1)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2)流量稳定,对生产和生活极为有利 (3)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4)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5)主要靠降水补给 (6)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A、(1)(3)(5)B、(3)(5)(6)C、(2)(4)(6)D、(1)(2)(5)

我国大陆性气候的特点表现在()A、A七月的平均气温最高B、B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上C、C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大D、D气温和年较差小

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省的(),年平均降水量达6489毫米。

我国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的多。

我国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量越少的地方,相对于多年平均情况来说,其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我国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小。

单选题从全国范围看,我国降水量的()集中在夏秋季节的3到4个月内。A20%B40%C60%D80%

判断题我国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小。A对B错

问答题简述我国季节温度的变化。

填空题我国年降雨量年际变化很大。年降水量越少的地方,相对于多年平均情况来说,其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判断题我国汛期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比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的多。A对B错

单选题以下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A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B我国总体上气温自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很小C我国年降水量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D我国大多数地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在夏秋季节

单选题我国大多数河流() (1)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2)流量稳定,对生产和生活极为有利 (3)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4)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5)主要靠降水补给 (6)径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A(1)(3)(5)B(3)(5)(6)C(2)(4)(6)D(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