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甲欠乙10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真题]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单选题
甲欠乙10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真题]
A

故意伤害罪

B

抢劫罪

C

非法侵入住宅罪

D

抢夺罪


参考解析

解析:
抢劫罪的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财物,还包括财产性利益。财产性利益是相对于有形财物而言,大体上是指有形财物以外的具有财产价值的利益。欠条作为债权凭证,记载着权利人的债权,包含着一份财产性利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0)刑他字第9号批复》,被告人以暴力、胁迫手段强行夺回欠款凭证,并让债权人在被告人已写好的收条上签字,以消灭其债务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特征,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本题中,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应认定为抢劫罪。

相关考题:

甲欠乙十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乙在合同约定的还款日期,应支付给甲10万元人民币货款,与此同时甲也欠乙10万元人民币,并已到清偿日期,此时,乙可以向甲表明,自己不偿还甲的10万元债务,甲也不必偿还欠乙的10万元债务。甲表示同意。这产生的法律后果是() A.行使同时履行抗辩权B.合同的变更C.合同的终止D.合同的转移

甲是某普通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其欠乙借款10万元迟迟不能归还。与此同时乙也欠该合伙企业货款15万元一直未能归还。以下几个解决方案中,符合法律规定的是?( )A.甲欠乙的借款与乙欠合伙企业的货款抵销后乙向合伙企业支付货款5万元B.甲以其从合伙企业中分取的收益用于清偿欠乙的借款C.乙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甲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D.乙在合伙企业中行使甲的权利直至甲还款

下列哪种情形不能产生诉讼时效中断的效力( )A.甲欠乙10 万元到期未还,乙并未催促甲还款,但甲制定了债务清偿计划B.甲对乙享有10 万元债权,未经乙的同意,甲将债权让与给了丙。并通知乙C.甲欠乙10 万元到期未还,丙欠甲8 万元到期未还,己对雨提起代位权诉讼D.甲对乙享有10 万元到期债权,乙下落不明,甲在乙所在地的《深圳日报》上刊登具有主张权利内容的公告

甲起诉乙归还借款一万元,乙在法庭上出示了甲写的"收到乙归还借款一万元"的收条。此收条不属于的是()。 A.本证B.反证C.直接证据D.书证

甲起诉乙归还借款一万元,乙在法庭上出示了甲写的“收到乙归还借款一万元”的收条,此收条属于()。 A.本证B.物证C.直接证据D.反证E.书证

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甲欠乙10万元到期未还,乙要求甲先清偿8万元。乙的行为,仅导致8万元债务诉讼时效中断B.甲和乙对丙因共同侵权而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计10万元,丙要求甲承担8万元。丙的行为,导致甲和乙对丙负担的连带债务诉讼时效均中断C.乙欠甲8万元,丙欠乙10万元,甲对丙提起代位权诉讼。甲的行为,不会导致丙对乙的债务诉讼时效中断D.乙欠甲10万元,甲将该债权转让给丙。自曱与丙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之日起,乙的10万元债务诉讼时效中断

法院可以受理被害人提起的下列哪一附带民事诉讼案件?A.甲放火案,致乙被烧死以及乙的房屋被烧毁,乙的父亲要求甲赔偿丧葬费和被烧毁房屋的损失B.甲诈骗乙,乙要求甲返还诈骗的财物C.甲向乙借款2 万元到期不还,乙索款时被甲殴打致重伤,乙要求甲偿还其借款2 万元D.甲对乙刑讯逼供,乙要求甲赔偿肉刑导致的身体损害医疗费

甲欠乙货款8万元,乙多次索要甲均表示无钱可还。某日,乙再次索要货款时,甲纠集他人殴打乙并逼迫乙写下已收到甲还款8万元的收条。乙离开后报警,获知乙报警后甲自动投案。关于本案的分析,正确的是( )。A.甲属于犯罪既遂B.甲属于犯罪未遂C.甲属于犯罪中止D.甲属于犯罪预备

下列有关诉讼时效中断认定的税法中,正确的有()A.若乙欠甲8万元,丙欠乙10万元,甲对丙提起代位权诉讼.则甲的行为导致乙对丙的债权诉讼时效中断B.若甲,乙因共同侵权而需连带赔偿受害人丙10万元,丙要求甲承担8万元,则丙的行为导致丙对甲和乙的债权诉讼时效均中断C.若甲欠乙10万元货款到期未还,乙要求甲先清偿8万元,则乙的行为仅导致乙对甲的8万元债权诉讼时效中断D.若乙欠甲10万元借款到期未还,后因资金紧张向甲请求延期3个月还款,则甲对乙的10万元债权诉讼时效因乙的延期请求而中断E.若乙欠甲10万元,甲将该硫权转让给丙,则自甲、丙签订硫权转让协议之日起,甲对乙的10万元债权诉讼时效中断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下列情形中会导致债消灭的有( )。A.债务人甲公司归还了欠乙公司的9万元B.甲欠自己弟弟乙5万元,不久后乙因病去世,甲是乙的唯一合法继承人C.甲公司免除了乙公司所欠的3万元借款D.甲偿还欠乙的两辆摩托车,但乙在外地出差无法接收,于是甲将摩托车放在乙家楼下,结果摩托车被盗E.甲欠乙3万元,后来甲与乙结婚

甲欠乙债务5万元,乙向甲多次催讨,甲都未归还。为追回债务,某日乙伙同丙将甲骗到一废旧厂房内捆绑关押,然后电话告诉甲的妻子拿5万元钱赎人。乙和丙的行为构成()A、敲诈勒索罪B、非法拘禁罪C、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罪D、绑架罪

甲欠乙100万元,乙欠丙100万元,乙想让甲替其还丙100万元的欠款,乙的想法()经丙同意。A、应当B、不C、可以

甲公司是乙公司的母公司,乙公司欠丙公司100万元货款,当乙无法归还时,甲公司应当归还。

甲欠乙十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十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甲起诉乙归还借款一万元,乙在法庭上出示了甲写的“收到乙归还借款一万元”的收条。此收条属于()。A、直接证据B、本证C、反证D、书让

甲欠乙10万元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选项是正确的。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甲欠乙债务5万元,乙向甲多次催讨,甲都未归还。为追回债务,某日乙伙同丙将甲骗到一废旧厂房内捆绑关押,然后电话告诉甲的妻子拿6万元赎人,多出的1万元属于利息和讨债的费用。乙和丙的行为构成()。A、敲诈勒索罪B、非法拘禁罪C、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罪D、绑架罪

李明欠张华10万元不归还,张华反复讨债,某日李明持凶器闯入张华家,将其打成重伤,逼迫张华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准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李明的行为性质属于()。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甲欠乙10万元久不归还,乙反复催讨。某日,甲持凶器闯入乙家,殴打乙致其重伤,迫乙交出10万元欠条并在已备好的还款收条上签字。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伤害罪B、抢劫罪C、非法侵入住宅罪D、抢夺罪

单选题甲欠乙100万元,乙欠丙100万元,乙想让甲替其还丙100万元的欠款,乙的想法()经丙同意。A应当B不C可以

单选题甲欠乙债务5万元,乙向甲多次催讨,甲都未归还。为追回债务,某日乙伙同丙将甲骗到一废旧厂房内捆绑关押,然后电话告诉甲的妻子拿5万元钱赎人。乙和丙的行为构成()A敲诈勒索罪B非法拘禁罪C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罪D绑架罪

单选题甲、乙的下列债权、债务关系中只能由乙主张抵销权的是( )。A甲应于2004年8月20日归还乙借款5万元,乙应于2004年8月10日归还甲货款3万元B乙于2001年3月2日向甲借款3万元,约定6月1日归还,但届时,乙并未归还,甲碍于面子,始终未向乙催要,2004年12月6日,甲应归还乙借款2万元C2003年10月6日,甲借给乙10万元,但没有约定还款期限。2004年3月18日,甲欠乙的贷款8万元已届清偿期限D甲应于2004年10月2日向乙交付价值8万元大米;乙应于2004年10月2日向乙交付价值8万元的黄豆

单选题甲起诉乙归还借款一万元,乙在法庭上出示了甲写的"收到乙归还借款一万元"的收条。此收条属于()。A直接证据B本证C反证D书证

单选题关于诉讼时效中断的表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甲欠乙10万元到期未还,乙要求甲先清偿8万元。乙的行为,仅导致8万元债务诉讼时效中断B甲和乙对丙因共同侵权而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计10万元,丙要求甲承担8万元。丙的行为,导致甲和乙对丙负担的连带债务诉讼时效均中断C乙欠甲8万元,丙欠乙10万元,甲对丙提起代位权诉讼。甲的行为,不会导致丙对乙的债务诉讼时效中断D乙欠甲10万元,甲将该债权转让给丙。自甲与丙签订债权转让协议之日起,乙的10万元债务诉讼时效中断

多选题甲欠乙10万元货款,丙欠甲10万元货款,甲、丙协商,由丙直接向乙偿还10万元,并经乙同意。后丙只还掉5万元,为此引起纠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之间的协议为债务承担B甲、乙、丙之间的协议为第三人履行C甲仍有义务向乙清偿5万元D乙无权要求甲清偿5万元

问答题甲向法院起诉乙,要求被告乙按欠条归还欠款6000元。法院查明,2004年5月10日,乙向甲出具欠条一张,注明欠款8000元。6月10日,乙又还款给甲,甲在欠条上加注“还欠款2000元”。而乙辩称,当时是还款6000元,欠条上注明的“还欠款2000元”就是尚欠款2000元。根据上述案例,按照“民事证据规定”应怎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