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光光度法中,设入射光的强度为1.0,透射光的强度为0.5,则吸光度为A.2B.0.301C.-0.301D.-0.699

在分光光度法中,设入射光的强度为1.0,透射光的强度为0.5,则吸光度为

A.2

B.0.301

C.-0.301

D.-0.699


参考答案和解析
透光率

相关考题:

入射光强度为透射光的100倍时,照片密度值应为A.0.1B.0.2C.1.0D.2.0E.3.0

在分光光度法中,参比溶液的作用是()。 A、调节仪器的零点B、调节入射光的波长C、消除溶剂和试剂等非测定物质对入射光吸收的影响D、调节入射光的强度

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系数与( )有关。A.光的强度B.溶液的浓度C.入射光的波长D.液层的厚度

在分光光度法中对有色溶液进行测量,测量的是( )。A.入射光的强度B.透过溶液光的强度C.有色溶液的吸光度D.反射光的强度

I0为入射光的强度,Ia为吸收光的强度,It为投射光的强度,那么,透光度是( )。A.I0-IaB.I0/ItC.It/I0D.Ia/I0

在测量药物荧光强度时,要在与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进行测定,这是由于( )。A.荧光的波长比入射光的波长长B.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C.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大D.只有入射光成直角的方向上才有荧光E.荧光是向多方向发射的,为了减少透射光的影响

入射光强度为透射光的10倍时,照片密度值应为A.0.1B.0.2C.1D.1.1E.1.2

透射免疫浊度法的吸光度A指的是A、透射光强度B、入射光强度C、入射光与透射光的比率D、入射光与透射光的差值E、透射光强度减去入射光强度

以下朗伯比尔定律不正确的是( )。(k为比例常数;I。为入射光强度;B为液层厚度;I为透射光强度;C为溶液浓度;T为透射率;A为溶液吸光度)A.A=-lg(I/I。)B.A=lg(I/T)C.A=kBCD.A=lg(k*C)

若透射光强度为入射光的l/100时,照片密度应为A.0.01B.0.O2C.1.0D.2.0E.3.0

透射免疫浊度法的吸光度A指的是A.透射光强度B.入射光强度C.入射光与透射光的比率D.入射光与透射光的差值E.透射光强度减去入射光强度

分光光度计中的光量调节的作用是()。A、得到单色光;B、稳定入射光强度;C、为使参比溶液的吸光度为最大;D、调节透射光的强度并使参比溶液的吸光度调零。

以下朗伯比尔定律不正确的是()。(k为比例常数;I。为入射光强度;b为液层厚度;I为透射光强度;c为溶液浓度;T为透射率;A为溶液吸光度)A、A=-lg(I/I。)B、A=lg(I/T)C、A=kbcD、A=lg(k*c)

在分光光度法中,入射光强度与透过光强度之比的对数,称为()。A、光强度B、透光度C、吸光系数D、吸光度

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是()A、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

在分光光度法中,测得的吸光度值都是相对于参比溶液的,这是因为()A、入射光不是平行光B、吸收池和溶剂对入射光有吸收和反射作用C、入射光为非单色光D、溶液中的溶质发生解离反应

在分光光度分析中,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之比成为吸光度,吸光度的倒数的对数为透光率。

在分光光度法中,透过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称为()。A、吸光度B、吸光系数C、透光度D、光密度

在分光光度法中,透射光强度I与入射光强度I0之比(I/I0)称为()A、光密度B、消光度C、吸光度D、透光率

分光光度法中,吸光系数与()有关。A、光的强度B、溶液的浓度C、入射光的波长D、液层的厚度

马吕斯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I=I0cos2a。式中I为通过检偏器的透射光的强度,I0为()的强度;a为入射光矢量的()和检偏器()方向之间的夹角。

自然光通过两个主截面正交的尼科尔棱镜后,透射光的强度为()A、I=0B、与入射光的强度相同C、I≠0D、与入射光强度不相同

使自然光垂直通过两个平行、且相交60°的偏振片,则透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为(),若要使透射光与入射光的强度之比为1/4,则两偏振片的夹角为()。

在分光光度法中,光电管接收的是:()A、入射光强度B、吸收光的强度C、透过光的强度D、散射光的强度

单选题在分光光度法中,光电管接收的是:()A入射光强度B吸收光的强度C透过光的强度D散射光的强度

单选题如果透射光强度为入射光1/10时,照片密度应为()A0.001B0.01C0.1D1.0E1.1

单选题荧光测定时,观察荧光要在与入射光垂直方向,其原因是()A只有在入射光垂直方向上才有荧光B各个方向都可观察到荧光,为减少透射光的影响C荧光波长比入射光波长小D荧光强度比透射光强度小

单选题入射光强度为透射光的10倍时,照片密度值应为(  )。A0.1B0.2C1.0D1.1E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