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

6、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 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C

相关考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律为形式公布的封建成文法典是( )。A.铸刑书B.竹刑C.法经D.秦律

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正式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郑国的“铸刑书”B.郑国的“竹刑”C.晋国的“铸刑鼎”D.魏国的“法经”

春秋时期的公布成文法活动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变革。下列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著名的事例的是:( )。A.郑国子产“铸刑书”B.郑国邓析“竹刑”C.晋国赵鞅“铸刑鼎”D.晋国范宣子“著刑书”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A.正确B.错误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邓析制竹刑 B.子产铸刑鼎C.李悝制法经 D.晋国铸刑鼎

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为此他提出()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C.礼教刑辟交相为用D.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义,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不制定法律B.不规定刑罚种类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是指( )。A.宋国的“刑器”B.邓析的“竹刑”C.晋国的“铸刑鼎”D.郑国的“铸刑书”

我国古代史称“铸刑书”一事是指:( )A.郑国的子产铸刑书B.晋国的子产铸刑鼎C.郑国的邓析作竹刑于鼎D.晋国的范宣子铸《常法》于鼎

“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典的活动,其发生于() A、秦国B、楚国C、晋国D、郑国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是?() A、子产铸刑书B、邓析作竹刑C、赵鞅铸刑鼎D、李悝制《法经》

下列关于我国西周春秋时期的几部法典的表述,说法正确的是( )。A.《铸刑书》是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突破了此前“刑不可知,财威不可测”的传统B.邓析铸竹刑,综合了郑国内外的法律规范C.晋国赵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刑书正式铸于鼎上,公之于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D.《法经》从内容上规定了“盗、 贼、囚、捕、杂、具”各篇,这种法典体系安排,为以后的秦汉所继承,是中国法制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法典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是以下哪一项活动( )A.邓析铸“竹刑”B.晋国铸刑鼎C.成文法之争D.郑国铸刑鼎

春秋时期,针对以往传统法律体制的不合理性,出现了诸如晋国赵鞅“铸刑鼎”,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等变革活动。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A、晋国赵鞅“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B、奴隶主贵族对公布法律并不反对,认为利于其统治C、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D、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肯定赵鞅“铸刑鼎”的举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郑国子产“铸刑书”,向社会公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B、郑国子产公开“竹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C、晋国赵鞅将其所编刑书铸于鼎上,公之于众,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公布成文法D、《法经》是我国第一部公布的成文法

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

(2007年真题)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  )。A.邓析制竹刑B.子产铸刑鼎C.李悝制法经D.晋国铸刑鼎

春秋时期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是指(  )。A.晋国的“铸刑鼎”活动B.邓析私刻的“竹刑”C.郑国的“铸刑书”活动D.楚国的“仆区之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的成文法称为(  )。A.郑国铸刑书B.晋国铸刑鼎C.《竹刑》D.《法经》

孔子强调先教后刑,重视道德教化,为此他提出()A、“导之以德,齐之以礼”B、“德礼为本,政教为用”C、“礼教刑辟交相为用”D、“以德化民,以刑弼教”

问答题(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给,官无留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誉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曰:“自子之守阿,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昔日赵攻甄,子弗能救;卫取薛陵,子弗知。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 结合上述文字,分析战国时代的大夫与春秋时代的大夫的区别。

单选题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 对这段话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不害怕统治者B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人民道德败坏C这一观点认为法律颁布将导致国家灭亡D这一观点认为应该完善法律,避免让人民利用法律来反对贵族E这是一种贵族观点

单选题郑国执政子产于公元前536年“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不制定法律B不规定刑罚种类C不需要判例法D不公布成文法

多选题孔子反对晋国公布成文法的理由是()。A国将亡,必多制B民在鼎矣,何以尊贵C贵贱元序,何以为国D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

问答题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这段文字用盘庚之迁的典故跟这篇文章的中心观点有什么联系?

问答题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这段文字跟中心观点的内在联系。

问答题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视而不见可悔故也。根据这段内容,请你指出论证层次。

单选题春秋时期,针对以往传统法律体制的不合理性,出现了诸如晋国赵鞅“铸刑鼎”,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等变革活动。对此,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2016年真题]A晋国赵鞅“铸刑鼎”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公布成文法B奴隶主贵族对公布法律并不反对,认为利于其统治C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壁垒D孔子作为春秋时期思想家,肯定赵鞅“铸刑鼎”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