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1、海绵城市建设应因城因地而异,科学规划、着眼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工程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不会一蹴而就。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

相关考题: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包括()。 A、建设项目选址的规划管理B、建设用地规划管理C、城市建设工程规划管理D、对城市土地的监督检查

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环节包括()。 A、问题诊断B、实施方案编制C、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D、保障制度的建立E、示范工程的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包括( )。A.市场引领B.生态优先C.安全为重D.因地制宜E.统筹建设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规定,计算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指标时,应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 )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A.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规划人口B.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C.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D.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规划人口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引发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但其通过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可持续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等,合理控制雨水径流,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海绵城市,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与此同时,正式确定了推进“时间表”,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构想与推进,正是上述绿色发展思路的一个生动实践与具体努力。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列关于“海绵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B.海绵城市建设要以河流、湖泊、水库等建设为载体C.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的基本原则D.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

依据《城市规划法》,城市详细规划包括( )。A.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B.城市建设用地布局C.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D.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額指标

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有()等。A.加快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B.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C.实施城市架空电网改造工程D.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以下各中国古代城市中,( )城市是因地制宜规划建设的。A:曹魏邺城B:西汉长安城C:东汉洛阳城D:南朝建康城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指出: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A、自然排水系统建设B、生态排水设施建设C、海绵城市建设D、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因城市建设或其他特殊原因需拆除人防工程的,应如何补建?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包括()。A、市场引领B、生态优先C、安全为重D、因地制宜E、统筹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A、低影响开发B、统筹建设C、因地制宜D、雨水源头控制E、安全为重

下列有关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所处现状,表述错误的是?()A、城市建设目标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B、城市在规划和建设中缺乏依据C、存在盲目投资建设的情况D、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尚处于成熟阶段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A、规划引领B、生态优先C、安全为重D、因地制宜E、统筹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指出:建设具有()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A、自然转输B、自然积存C、自然渗透D、自然净化

11月11日,《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等建设标准发布,并将于()起实施。根据规划,到2017年,试点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A、即日起B、2015年12月1日C、2016年1月1日D、2016年5月1日

根据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对象的要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A、科学性和权威性B、实用性和整体性C、前瞻性和可操作性D、城市安全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结合E、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经验分享(下)》建议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把问题导向和()结合起来,避免大拆大建。A、规划B、治理C、目标D、修复

数字城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体现在()A、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动力B、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坚实基础C、城市部分旧有动力失效引发可持续发展危机D、城市可持续发展停滞导致数字城市丧失根基

城市规划实施的首要作用是()A、使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的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持续地进行B、通过城市规划的实施体现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也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C、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的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D、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保证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协同行动,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城市规划理论中的()理论与城市生态学的“最小因子原理”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机制。A、可持续发展原则B、卫星城理论C、门槛理论D、社区理论

单选题11月11日,《安徽省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导则》《安徽省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雨水控制利用工程》等建设标准发布,并将于()起实施。根据规划,到2017年,试点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城市建成区年径流控制率达70%。到2020年,所有城市及60%以上的县城区基本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要求。A即日起B2015年12月1日C2016年1月1日D2016年5月1日

单选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所称城市规划区是指( )A城市建设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B城市市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C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D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单选题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 2011),有关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建城市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85.1 ~ 105.0 m2人内确定。B首都的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应在105.1 ~ 115.0 m2/人内确定。C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部分山地城市、人口较少的工矿业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等具有特殊情况的城市,应专门论证确定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且上限不得大于100.0m2/人。 D编制和修订城市(镇)总体规划应以本标准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远期规划控制标准。

多选题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包括()。A市场引领B生态优先C安全为重D因地制宜E统筹建设

单选题《城市绿地分类标准》规定,计算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指标时,应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数据,( )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A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规划人口B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C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D规划范围、城市建设用地总量、规划人口

多选题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以及()。A低影响开发B统筹建设C因地制宜D雨水源头控制E安全为重

多选题根据城市公共安全规划的内容、对象的要求,城市公共安全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A科学性和权威性B实用性和整体性C前瞻性和可操作性D城市安全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结合E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