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根据标准实验条件,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得到的是:A.本质晶粒度B.起始晶粒度C.实际晶粒度D.以上全不对

5、根据标准实验条件,在930±10℃,保温足够时间(3~8小时)后,测定的钢中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得到的是:

A.本质晶粒度

B.起始晶粒度

C.实际晶粒度

D.以上全不对


参考答案和解析
[ F - ] + [ HF ] + [ ThF 3+ ] + 2[ ThF 2 2+ ] + 3[ ThF 3 + ] = 0.50

相关考题:

本质细晶粒钢是指()。 A、在任何加热温度下都具有细小奥氏体晶粒的钢B、在某个规定温度下加热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较小的钢C、原材料晶粒较小的钢,淬火加热时晶粒细小的钢D、在某个规定温度下加热时,奥氏体晶粒较小的钢

测定钢的本质晶粒度的方法是把钢加热到(),保温3h~8h,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时,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测定晶粒度大小。A.930℃±10℃B.860℃C.Ac3+20℃D.840±10℃

实际晶粒度是指钢件在最后一次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奥氏体化并保温后所实际得到的晶粒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实际晶粒度是指钢件在最后一次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奥氏体化并保温后所实际得到的晶粒度()

在钢的热处理过程中,加热温度愈高,保温时间愈长,奥氏体晶粒长的()A、愈大B、愈小C、不变化D、不一定

当钢试样加热到930±10℃,保温3-8小时,如果所得到的奥氏体尽力已经明显长大,晶粒度为()级,则此钢为本质粗晶粒度钢A、1-4B、1-5C、5-8D、6-8

钢在具体的热处理或热加工条件下实际获得的奥氏体晶粒大小称为()A、起始晶粒度B、实际晶粒度C、理论晶粒度D、本质晶粒度

铜在加热时,为防止奥氏体晶粒过分地长大,应尽可能缩短钢在高温下的()A、保温时间B、加热时间C、升温时间D、预热时间

只要采用本质细晶粒钢,就可保证在热处理加热时得到细小的奥氏体晶粒。()

测定钢的本质晶粒度的方法是把钢加热到(),保温3h~8h,然后缓慢冷却至室温时,在显微镜下放大100倍测定晶粒度大小。A、930℃±10℃B、860℃C、Ac3+20℃D、840±10℃

关于钢材加热过程,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一般情况下钢的热处理需要将钢材加热到一定温度,使其组织全部或部分转化为奥氏体,这一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B、钢在奥氏体化的过程中需要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获得均匀化的奥氏体C、奥氏体晶粒大小受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加热速度和化学成分的影响D、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实际形成温度越高,可获得细小的起始晶粒,这对奥氏体晶粒细化有利的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很多,温度高,保温时间长,则晶粒大。

本质晶粒度是钢加热到一定温度,例如930℃正负10℃和保温足够的时间(6h)所具有的奥氏体晶粒大小,它表示刚的奥氏体晶粒在规定温度下长大倾向性。

奥氏体形成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晶粒将会长大。

测定钢的本质晶粒度的方法是把钢加热到(),保温()小时,在显微镜下放大()倍,测定晶粒度大小。

钢在加热时,为了得到细小而均匀的奥氏体晶粒,必须严格控制好()与保温时间。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对钢热处理后的性能有何影响?

哪些因素且如何影响奥氏体晶粒的大小,何谓本质粗晶粒钢和本质细晶粒钢?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对冷却后钢的组织和性能没有很大影响

奥氏体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问答题何谓奥氏体晶粒度?说明奥氏体晶粒大小对钢的性能影响?

问答题将20钢及60钢同时加热至860℃,并保温相同时间,问哪种钢奥氏体晶粒粗大些?

判断题奥氏体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与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A对B错

问答题奥氏体的晶粒度是怎样影响钢的性能?如何控制奥氏体的晶粒大小?

判断题实际晶粒度是指钢件在最后一次热处理过程中,加热奥氏体化并保温后所实际得到的晶粒度()A对B错

问答题解释下列现象:将20CrMnTi、20钢同时加热到950℃并保温一段时间,发现前者的奥氏体晶粒很细小而后者的奥氏体晶粒粗大。

问答题试解释将20CrMnTi、20钢同时加热到950℃并保温一段时间,发现前者的奥氏体晶粒很细小而后者的奥氏体晶粒粗大。

问答题批45钢试样(尺寸Φ15*10mm),因其组织、晶粒大小不均匀,需采用退火处理。拟采用以下几种退火工艺;  (1)缓慢加热至70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  (2)缓慢加热至84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  (3)缓慢加热至1100℃,保温足够时间,随炉冷却至室温;  问上述三种工艺各得到何种组织?若要得到大小均匀的细小晶粒,选何种工艺最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