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李鸿章先后筹办的洋务企业有A.开平矿务局B.上海机器织布局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

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李鸿章先后筹办的洋务企业有

A.开平矿务局
B.上海机器织布局
C.汉阳铁厂
D.湖北织布局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
【正确分析】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派员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选项。
【干扰分析】C、D选项是张之洞筹办的。

相关考题: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该运动以“自强”为名,兴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和其他企业,其中李鸿章创办的有()。A.安庆内军械所B.江南制造总局C.福州船政局D.轮船招商局

洋务运动之初,李鸿章认为“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有鉴于此,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其中最大的兵工厂是A.上海江南制造总局B.金陵机器局C.福州船政局D.天津机器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李鸿章指责清朝的一些官僚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材料二清湖南巡抚王文韶说:“夫四民(士、农、工、商)之中,农居大半,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机器渐行,则失业者渐众,……”——《洋务运动》材料三(清朝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神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问题:(1)根据有关材料概述洋务运动对外国近代技术的态度,你如何评价这种态度(2)根据有关材料指出顽固派反对洋务运动的理由,并进一步分析其社会历史根源。

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伏查泰西各国,明于制器尚象之理而得其用,所凭藉以横行海外者,尤以轮船与火器为最。火器之得力者,尤以炸炮为最。鸿章自抵沪以来,购买外洋各种军火,尽心研究,略知端倪。又雇募精巧匠人,留心仿制,近来稍有把握......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土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敦斯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一旦豁然贯通,参阴阳而配造化,实有指挥如意,从心所欲之快。其演习之并兵,使由而不使知。其创制之员匠,则举国尊崇之,而不以曲艺相待。中国文物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艺之精者,充其量不过匠目而止。洋人则不然,能造一器为国家利用者,以为显官,世食其业,世袭其职。故有祖父习是器而不能通,子孙尚世习之,必求其通而后止。——《李鸿章致总理衙门书》请分析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指责一些官僚说:“中国土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至所用非所学。无事则嗤外国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材料二 大学士倭仁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何必师事于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不尽趋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洋务派对待近代科技的态度。 (2)根据材料指出顽固派对待近代科技的态度。 (3)你如何评价这两种态度?

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打出“自强、求富”口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工业的是()A、李鸿章B、曾国藩C、崇厚D、张之洞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是()A、学习、进取、抗争、自强B、学习、进取、合作、自强C、学习、创新、抗争、自强D、学习、进取、合作、创新

洋务派的中央代表奕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由此可看出洋务运动的侧重点在于学习西方的()A、思想文化B、军事技术C、教育制度D、政治制度

语译题:大体欲达五藏四肢者莫如汤,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久而后散者莫如丸。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所以“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道”。这主张()。A、强化了“华贵夷贱”的思想B、制约了洋务运动的持续发展C、强调学习西方政治法律制度D、开启了西学渐入中国新时代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摘自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一)驱除鞑虏。……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二)恢复中华。……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四)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事。 摘自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对比三则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分)梁启超为什么要以李鸿章为线索来勾勒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历史?(2分)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摘自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一)驱除鞑虏。……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二)恢复中华。……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四)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事。 摘自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的主张的根本缺陷何在?这导致了什么结局?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摘自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一)驱除鞑虏。……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二)恢复中华。……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四)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事。 摘自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作为革命纲领中的核心是什么?结果怎样?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纲常名教,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万不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摘自李鸿章《上总理衙门书》 材料三(一)驱除鞑虏。……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二)恢复中华。……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三)创立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四)平均地权。……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事。 摘自孙中山《同盟会宣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的基本主张有哪两点?能否落实?原因何在?

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李鸿章先后筹办的洋务企业有()A、开平矿务局B、上海机器织布局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获取)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还停留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层面B、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政治制度问题C、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D、洋务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于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问题:(25分)概述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8分)

《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单选题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成立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最大的军工厂。此外,各省先后办过20个机器局,都是兵工厂。其间不仅搬入了外国的枪炮、弹丸、雷管,而旦外国的机器也由此而传入中国。这些企业由国库支付开銷,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兴办这些企业体现了洋务派求富的要求B兴办这些企业使李鸿章等官僚大发横财C洋务派兴办了近代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这些企业的经营方式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单选题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它提出“欲自强,必须浚(获取)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A洋务派还停留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层面B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政治制度问题C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D洋务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

多选题关于“洋务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外国的政府管理制度而兴起的B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自强”为旗号C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D洋务运动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历经20余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单选题《同治要务》中写道:“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在19世纪中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认识并付诸实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多选题关于“洋务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是以学习外国的政府管理制度而兴起的B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自强”为旗号C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奕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D洋务运动自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开始,历时30余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多选题李鸿章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为此,李鸿章先后筹办的洋务企业有()A开平矿务局B上海机器织布局C汉阳铁厂D湖北织布局

单选题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的主张是()A“灭发、捻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B“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变者天下之公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