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项目拟选厂址位于县城东南8km的山坡上,该区域主导风向为SE,确定的大气评价范围为厂区中心点为原点10km×1Okm的矩形。该项目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调查查内容有()A.县城居住人口B.评价范围内居民点分布C.评价范围内自然保护区D.评价范围内矿山企业分布

某项目拟选厂址位于县城东南8km的山坡上,该区域主导风向为SE,确定的大气评价范围为厂区中心点为原点10km×1Okm的矩形。该项目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调查查内容有()

A.县城居住人口
B.评价范围内居民点分布
C.评价范围内自然保护区
D.评价范围内矿山企业分布

参考解析

解析:本题坪价半径为5km ,县城不在评价范围内,矿山企业不属于敏感点;

相关考题:

大气现状监测的布点位置正确的是:A:在厂址和主导风向下风向5km布置1~2个点。B:在厂址和次主导风向下风向5km布置1~2个点C:在厂址和主导风向下风向5~10km处布置1~2个点D:在厂址和次主导风向下风向5~10km布置1~2个点

(2019年)某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对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现状补充监测,下列监测布点范围正确的是( )。A.在厂址及主导风向下风向5KM内B.在厂址及一次风向下风向5KM内C.在厂址及主导风向下风向5KM—10KM内D.在厂址及一次风向下风向5KM—10KM内

某一级评价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估算模式计算的D10%为2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评价范围是以项目厂址为中心区域,自厂界外延,边长为()的矩形区域。A. 2km B. 2.5kmC. 5km D. 50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大气环境预测时,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

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进行冬、夏季二期检测,评价区域冬、夏季主导风向分别是东北、东南,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冬、夏季监测应分别在项目()方向上加密布点。A:东北、东南B:东南、东北C:西北、西南D:西南、西北

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般可取建设项目的( )为评价区的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的方形或矩形。A.厂地的中心 B.厂界C.主要污染源 D.高度最高的点源

某二级大气评价项目进行冬、夏季二期监测,评价区域冬、夏季主导风向分别是东北、东南,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冬、夏季监测应分别在项目( )方向上加密布点。A.东北、东南B.东南、东北C.西北、西南D.西南、西北

某项目经估算模式计算的D10%为3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范围是以排放源为中心、边长为( )的矩形区域。A.2.5kmB.3kmC.5kmD.6km

某项目经估算模式计算的D10%为3km,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该项目大气评价范围是以排放源为中心、边长为()的矩形区域。 A.2.5km B.3km C.5km D.6km

(2019年)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l69-2018),关于大气环境风险范围确定的原则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环境风险一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5km的区域B.大气环境风险二级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5km的区域C.大气环境风险二级评价范围为距建设项目边界不低于3km的区域D.大气环境风险三级评价范围为距离源点不低于3km的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A:26km为半径的圆B:25km为半径的圆C:周长50km矩形区域D:边长52km矩形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大气导则》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一级评价项目,根据建设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影响评价范围自排放源外延D10%的矩形区域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D10%超过25 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 km的矩形区域;当D10%小于2.5 km时,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B.二、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边长取5 km。C.对于新建、迁建及飞行区扩建的枢纽及干线机场项目,评价范围还应考虑受影响的周边城市,最大取边长50 km。D.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规划区边界为起点,外延规划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的矩形区域。

某大气评价等级为二级的项目,其不利季节为冬季,冬季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拟在该季节进行大气监测。下列监测布点方案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要求的是()。A:至少约在NW、SE、NE、SW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B:至少约在S、N、E、W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C:至少约在NW、SE、S、N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D:至少约在NE、N、SW、S方向布点,并在下风向加密布点

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A:以2km为半径的圆B:周长4km的矩形区域C:以2.5km为半径的圆D:边长4km的矩形区域

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A:生产车间边界B:生产车间中心点C:污染源中心点D:污染源排放边界

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确定说法错误的是()。A: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B: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2*D10%为半径的圆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D: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

关于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哪种说法不正确()A、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的B、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以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D、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10km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有关规定,以下关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范围的正确表述有()A、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B、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C、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D、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A、以6km为直径的圆B、以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C、以12km为边长的矩形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

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A、厂界B、污染源中心点C、污染源边界D、厂区中心点

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A、2km为半径的圆B、周长4km矩形区域C、2.5km为半径的圆D、边长4km矩形区域

大气环境预测时,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A、主导风向为X坐标轴,主导风向的垂直方向为Y坐标轴B、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C、南北向为X坐标轴、东西向为Y坐标轴D、可以任意设置X、Y坐标轴

单选题关于环境空气评价范围哪种说法不正确()A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是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而确定的B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C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以边长50km的矩形区域D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10km

单选题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2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A26km为半径的圆B25km为半径的圆C周长50km矩形区域D边长52km矩形区域

不定项题某项目拟选厂址位于县城东南8km的山坡上,该区域主导风向为SE,确定的大气评价范围 为厂区中心点为原点10km×10km的矩形。该项目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调查内容有()A县城居住人口B评价范围内居民点分布C评价范围内自然保护区D评价范围内矿山企业分布

单选题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是指以()为起点的控制范围。A厂界B污染源中心点C污染源边界D厂区中心点

单选题某建设项目经计算确定D10%为6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范围为以排放源为中心点,()。A以6km为直径的圆B以主导风向为主轴的12km为边长的矩形C以12km为边长的矩形D应根据评价等级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