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大叶肺炎B.流行性出血热C.伤寒D.疟疾E.风湿热
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 )。
A.大叶肺炎
B.流行性出血热
C.伤寒
D.疟疾
E.风湿热
B.流行性出血热
C.伤寒
D.疟疾
E.风湿热
参考解析
解析:考点:
☆☆☆☆考点4:热型及临床意义;
1.热型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2.临床意义
发热病人常伴有其他的症状与体征,这对寻找发热的病因很有帮助,较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
(1)皮疹:许多发热性疾病都伴有皮疹。皮疹可分为内疹和外疹两大类。内疹是指粘膜疹,如麻疹的口腔粘膜疹。外疹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荨麻疹和出血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斑丘疹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登革热等;疱疹可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荨麻疹可见于输血或输液反应、病毒性肝炎等;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
(2)皮下出血点: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形成皮下瘀斑。
(3)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质地改变压痛粘连等。
(4)结膜充血:可见于急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结膜下出血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5)肌痛:多见于布鲁菌病、皮肌炎、风湿热等。钩端螺旋体病多表现为排肠肌痛。
(6)关节痛;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布鲁菌病等。
(7)肝脾肿大: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考点4:热型及临床意义;
1.热型
热型是指发热时的体温曲线类型,在临床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参考意义。
(1)稽留热:是指体温明显升高在39℃~40℃及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恙虫病等症状明显期。
(2)弛张热:是指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超过2℃,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的体温曲线类型,常见于伤寒的缓解期、败血症、风湿热、细菌性肝脓肿等。
(3)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是指急升型高热持续数日后自行骤降,但数日后又再出现的体温曲线类型,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5)波状热:是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发热数日后逐渐下降,数日后又再发热数日的热型,可见于布鲁菌病等。
(6)不规则热:是指发热病人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的热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流行性感冒、败血症、癌性发热等。
2.临床意义
发热病人常伴有其他的症状与体征,这对寻找发热的病因很有帮助,较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
(1)皮疹:许多发热性疾病都伴有皮疹。皮疹可分为内疹和外疹两大类。内疹是指粘膜疹,如麻疹的口腔粘膜疹。外疹可分为斑疹、丘疹、斑丘疹、疱疹、荨麻疹和出血疹。斑疹呈红色不凸出皮肤,可见于斑疹伤寒、猩红热等;丘疹呈红色凸出皮肤,可见于麻疹、恙虫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斑丘疹是指斑疹与丘疹同时存在,可见于麻疹、登革热等;疱疹可见于水痘、带状疱疹等;荨麻疹可见于输血或输液反应、病毒性肝炎等;出血疹可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玫瑰疹属于丘疹,呈粉红色,可见于伤寒、沙门菌感染等。焦痂发生于昆虫传播媒介叮咬处,可见于恙虫病、北亚蜱媒立克次体病等。有些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脑脊髓炎等,可同时出现斑丘疹和出血疹。
(2)皮下出血点:常见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形成皮下瘀斑。
(3)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肿大的淋巴结可发生质地改变压痛粘连等。
(4)结膜充血:可见于急性结膜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结膜下出血常见于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
(5)肌痛:多见于布鲁菌病、皮肌炎、风湿热等。钩端螺旋体病多表现为排肠肌痛。
(6)关节痛;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布鲁菌病等。
(7)肝脾肿大: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布鲁菌病、疟疾、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相关考题:
根据题示回答 53~54 题:(共用题干)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第 53 题 该病人的热型是( )A.间歇热B.波状热C.回归热D.稽留热E.弛张热
男性,30岁。发热5天就诊。近5天来体温一直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大。该患者的热型属于A、间歇热B、波状热C、回归热D、稽留热E、弛张热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败血症B、肾综合征出血热C、伤寒D、疟疾E、风湿热
根据上文,回答第 77~78 题。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第 77 题 该病人的热型是( )。A.间歇热B.波状热C.回归热D.稽留热E.弛张热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TSE}题 男性,30岁,发热5天就诊,近5天来体温一直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大。 该患者的热型属于A.间歇热B.波状热C.回归热D.稽留热E.弛张热
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肺脓肿患者住院治疗3个月,经静点足量抗生素后,仍咳痰,咯血,下一步治疗应首先考虑( )。A.加大抗生素剂量B.加强体位引流C.加用支气管内滴注抗生素D.手术治疗E.人工气腹
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查体:腹部玫瑰疹,肝脾肿大。该病人最可能的诊断是A、败血症 B、肾综合征出血热 C、伤寒 D、疟疾 E、风湿热
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疟疾。该患者典型的体温变化特点为()。A、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B、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C、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D、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1℃,最低体温超过正常水平E、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稽留热的特点是()A、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高热重复出现B、24小时的体温相差超过1℃C、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与常温之下D、24小时的体温相差不超过1℃E、发热数日,退热1日,又再发热数日
单选题一发热病人,近5天来体温维持在39~41℃,24小时内体温波动相差不超过1℃。该病人的热型是()A间歇热B波状热C回归热D稽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