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8mmB.0.5mmC.0.2mmD.1.2mmE.1.5mm
确定无牙牙合垂直距离通常采用A.前伸牙合位B.牙尖交错位C.息止牙合位D.正中关系位E.正中牙合位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三种可重复的基本颌位是A.正中,正中关系,息止颌牙合位B.正中位,正中关系,息止颌牙合位C.正中,正中关系,后退接触牙合位D.正中位,牙位,肌牙合位E.后退接触位,牙位,肌位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聆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正中关系牙合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4mmB:1.0mmC:1.2mmD:1.5mmE:1.8mm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为A.1.5mmB.1.2mmC.0.5mmD.0.2mmE.0.8mm
确定垂直距离的目的是:( )A.确定正中关系B.确定正中牙合C.确定颌间距离D.确定息止颌间隙
患者,男,76岁。上颌余,下颌余,为了在模型上建立正确的牙合关系,应采用的措施是A:用咬蜡的方法记录余留牙的咬合关系B:用蜡堤记录垂直距离C:用蜡堤记录正中关系D:用蜡堤记录垂直距离与正中关系E:直接用模型咬合确定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胎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1mmC、0.8mmD、1.2mmE、1.5mm
牙合位记录记录了()A、下颌后退记录B、面下1/3高度的记录C、垂直距离和下颌侧方牙合记录D、垂直距离和下颌前伸牙合记录E、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记录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前伸牙合记录是通过下列哪项求得的()A、Christensen现象B、息止牙合间隙C、正中关系D、垂直距离E、以上均不可
合的类型可根据上下颌牙齿的接触情况分为()A、中性合和近中错合B、正中合和正中关系合C、正中合和息止颌位D、正中合和非正中关系合E、双侧平衡牙合与单侧平衡牙合
“长正中”所指的滑动距离是()A、由正中关系合自如地滑到正中合B、由正中合向前滑到正中关系合C、由正中关系合向前滑动到正中合D、由正中合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正中关系合E、由正中关系合自如地直向前滑动到正中合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骀的长正中距离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为().A、0.2mmB、0.5mmC、1mmD、1.2mmE、1.5mm
没有牙合关系的牙合位是()A、正中牙合位B、下颌息止牙合位C、正中关系D、肌位E、下颌后退接触位
单选题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单选题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为().A0.2mmB0.5mmC1mmD1.2mmE1.5mm
单选题前伸牙合记录是通过下列哪项求得的()AChristensen现象B息止牙合间隙C正中关系D垂直距离E以上均不可
单选题合的类型可根据上下颌牙齿的接触情况分为()A中性合和近中错合B正中合和正中关系合C正中合和息止颌位D正中合和非正中关系合E双侧平衡牙合与单侧平衡牙合
单选题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单选题正中关系滑向正中骀的长正中距离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
单选题正中关系滑向正中牙合的长正中距离约为()A0.2mmB0.5mmC0.8mmD1.2mmE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