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新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号要退出历史舞台。”填入文中哪处最为合适:A.①B.②C.③D.④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新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号要退出历史舞台。”填入文中哪处最为合适:
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
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新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号要退出历史舞台。”填入文中哪处最为合适:
A.①
B.②
C.③
D.④
B.②
C.③
D.④
参考解析
解析:第一步,分析给定的语句。“新船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雪龙’号要退出历史舞台”,谈及到“新船”和“‘雪龙’号”两个话题。故所在句子位置的上下文也应该谈及到“新船”和“雪龙”号两个话题的关系。
第二步,对比选项。③句后文提及“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恰与这句话进行内容和话题上的衔接。
因此,选择C选项。
第二步,对比选项。③句后文提及“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恰与这句话进行内容和话题上的衔接。
因此,选择C选项。
相关考题:
电力推进因其特有的优势,使用范围已由大型豪华客船发展到()。Ⅰ、化学品船、成品油轮Ⅱ、半潜式平台、平台供应船Ⅲ、军用水面舰艇、潜艇Ⅳ、救捞船、破冰船Ⅴ、散货船 A、Ⅱ+Ⅲ+ⅤB、Ⅲ+Ⅳ+ⅤC、Ⅰ~ⅣD、Ⅱ+Ⅲ+Ⅳ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文中第2段举海洋水体环境调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A.缩短了海表面科学观测的时间和周期B.调查装备和手段均达世界先进水平C.使科考作业的周期大大延长D.改变了极地海洋科学研究的调查方式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A.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牛”在哪?B.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能赶超科考船舶国际水平吗?C.最强组合:“雪龙”号与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D.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将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 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最突出的创新之处是:A.驾驶室采用了360度视野设计B.采用了全电力推进系统C.提升了低温环境下的作业防护能力D.可以实现双向破冰
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科考破冰船已经正式开工。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能满足全球无限航区的航行需求。相比“雪龙”号,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尾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船体可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使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同时,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不仅有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新船绿色环保,采用了燃用轻质柴油的全电力推进系统,也满足国际上对氮氧化物排放的最高限值要求。①之所以要建造新船,是因为现有的极地破冰船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我国目前是一船多站的运营模式,每个航次“雪龙”号除了承担极地科学考察的任务外,还需承担给各科学考察站运送人员、补给等重要任务。②南北极夏季短暂,一艘船却要同时兼顾南、北极多项任务,海洋科考时间被大量压缩和挤占。新船的出现,将改变我国极地科考的作业模式。首先体现在延长科考作业的时间窗口。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基于考察船的极地科考工作是在极地的11月到下一年的3月之间进行,新船拥有更强的破冰能力和抗寒能力,可以更早进入极地,更晚离开。另一方面,新船将配备国际先进的海洋环境和地球物理调查装备,还将实现国际先进的极地海洋科学综合调查手段。新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能根据不同的航次需求重新配置科学任务。以海洋水体环境调查为例,海洋科学研究中的重大发现几乎都是从长期观测中获得的,但劳动强度高、取样点少,而且容易受自然环境变化影响。新船配备的相关系统,不需要专门的工作时间来安排和投放工作,而是自动完成海表面的、随时随地的多要素连续自动测定,实现原位测量、实时显示和自动记录处理。③新船预计2019年建成,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科考破冰船队。将通过专业定位和分工,使新船和“雪龙”号________________。“雪龙”号将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以后勤保障支撑为主,而新船将发挥其独特的综合极区海洋调查能力,以极区海洋科考调查作业为主。④未来,国家还要建设破冰能力更强的破冰船,最好能全年航行在冰区里,从而实现更多的应急救援和极地管理功能。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功能互补、优势倍增B.相辅相成、锦上添花C.各具优势、分工协作D.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单选题破冰船是一种专门用于在结冰的水面上开辟航道的特种船舶。破冰船的主要特点是船体宽(纵向短,横向宽)、船壳厚、马力大,且船体各区域设有不同的压水舱,动力多采用对称的多轴,多螺旋桨配置。下列船舶属于破冰船的是()。A雪龙号B蛟龙号C天鲲号D天鲸号
单选题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A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牛”在哪?B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能赶超科考船舶国际平吗?C最强组合:“雪龙”号与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D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将满足快速增长的科考需求
单选题命名为“()”号的我国首艘自主建造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9月10日在上海下水,这意味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A雪龙1号B雪龙2号C北冰洋1号D北冰洋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