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 30.8km 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 D 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 8.5m,路面宽 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合同清单单价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 A→碾压滚浆→步骤 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 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 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 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 加厚至 22.5cm 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 64219 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问题:1. 写出步骤 A 和步骤 B 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 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 写出图中 E0的中文名称。4 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5. 判别本项目 K5+500~K6+300 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 30.8km 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 D 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
路基宽 8.5m,路面宽 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



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
合同清单单价表



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
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 A→碾压滚浆→步骤 B。
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
事件一:K5+500~K6+300 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
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
事件二:K15+000~K16+000 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 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 加厚至 22.5cm 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
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 64219 元成本。
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
问题:
1. 写出步骤 A 和步骤 B 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
2. 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
3. 写出图中 E0的中文名称。
4 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
5. 判别本项目 K5+500~K6+300 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参考解析

解析:1.
步骤 A 是洒水饱和,步骤 B 是干燥(或晾干、晒干)。
2.
碾压滚浆应一直进行到填隙料和水形成粉砂浆为止,粉砂浆应填塞全部空隙,并在压路机轮前形成微波纹状。
3.
路基弹性模量(或路基回弹模量)。
4.
监理同意事件一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一的变更是设计与现场实际不符造成的(或非施工单位责任)。
监理不同意事件二费用申请,合理:因为事件二是施工单位自身原因造成的(或施工单位责任)。
5.
路基临界高度。

相关考题:

若某二级公路为双向四车道(无分隔带),每车道宽度为3.5m,路肩宽度为1m,则该公路路基宽度为()。A、14mB、15mC、12mD、16m

二级及二级以下新建公路路基设计标高是指()。A.设超高加宽前的路基边缘标高B.路基边缘标高C.路面中心标高D.路槽标高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 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 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使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散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散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空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 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 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候发生错误。其与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 的缺陷修复,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 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变更费用不予确认。问题:1.写出步骤A 和步骤B 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写出题中E0 的中文名称。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6.判别本项目K5+500~K6+300 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40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H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3+000~K4+5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0+000~K11+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问题:1.写出步骤A和步骤B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写出图中E0的中文名称。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6.判别本项目K3+000~K4+500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背景资料某路桥施工企业中标承包某一级公路H 合同段的改扩建工程主线起讫桩号为K0+281.5-K67+046.2,主线路线全长66.744Km;连接线起讫桩号为KO+OOO~K2+181. 71,连接线全长2.181Km,项目区软土路基分布不均匀,因该地区软土普遍存在透水性差,固结时间长,抗滑稳定性差,地基承载能力低等特点,因此路基设计时应考虑不均匀沉降、剪切滑动及侧向变形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施工单位针对不同软土路基路段提出相应处理标准:①一般路基段,当采用真空预压工期满足要求时,采用真空预压;采用真空预压工期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水泥粉喷桩处理或塑料排水板处理;②桥头路段采用水泥粉喷桩处理;涵洞基底采用水泥粉喷桩处理;③新老路基拼接路段水泥粉喷桩处理,为了消除旧路基边坡压实度不足,减小新旧路基结合处不均匀沉降,施工方案见图1。施工单位为了控制水泥粉喷桩施工质量,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然而施工单位施工过程中遇到以下事件:事件一:2017 年9 月28 日发现喷粉量不足;事件二:2017 年10 月16 日遇停电导致粉喷中断,施工单位针对这两种工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施工完成后,对路基工程进行质量检验,其中某2km 路基工程各分项工程的评分值见表。但运营一年后,发现路桥连接段出现桥头跳车,原施工单位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注:表内标注*号者为主要工程;不带*号者为一般工程。施工单位对粉喷桩经过加固、补强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进行重新评定的评分值为90 分。【问题】1、背景资料中,新老路基拼接路段施工图中A、B、C 的名称?2、指出背景资料中新老路基拼接路段施工图错误之处并改正?3、指出背景资料中事件的正确处理措施?4、指出背景资料中土工格栅的目的?5、背景资料中真空预压法停止抽气的标准有哪些?6、分析背景资料中产生桥头跳车的原因?7、背景资料中路面分部工程评分值。

背景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路面结构设计图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不予确认。问题:1.写出步骤A和步骤B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写出图中E。的中文名称。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6.判别本项目K5+500~K6+300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问题:1.写出步骤A和步骤B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写出图中E0的中文名称。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6.判别本项目K5+500~K6+300路段的路基干湿类型应采用什么指标?

背景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km、地处平原区的二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合同工期2年,该工程设计路面结构和其中K0+000~K3+000段(该段设计填方高度为+0.7m)土壤地质条件如下图。施工单位将该工程分为3个施工段,并组织了路基作业队、水泥稳定基层作业队、沥青面层作业队各3个,结合工艺要求依次投入施工,达到了均衡连续施工效果。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了每个结构层的试验段施工,在沥青层试验段施工中,施工单位认真做好了各种原材料、施工温度等试验工作,并实测了铺筑厚度、平整度等数据,在试验段总结中,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和施工温度等控制指标用于指导施工。问题:1.对K0+000~K3+000段天然地基在施工中应如何处理?2.该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分几层施工?若每层等厚,各层厚度宜为多少?简要说明划分理由。3.背景所述施工组织过程中,每个施工段内采用的是何种施工组织方法?针对三个施工段采用的又是何种施工组织方法?4.补充通过沥青层试铺还应总结的其他施工控制指标。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km、地处平原区的二级公路路基路面施工,合同工期2年,该工程设计路面结构和其中K0+000~K3+000段(该段设计填方高度为+0.7m)土壤地质条件如下图。施工单位将该工程分为3个施工段,并组织了路基作业队、水泥稳定基层作业队、沥青面层作业队各3个,结合工艺要求依次投入施工,达到了均衡连续施工效果。施工单位按要求进行了每个结构层的试验段施工,在沥青层试验段施工中,施工单位认真做好了各种原材料、施工温度等试验工作,并实测了铺筑厚度、平整度等数据,在试验段总结中,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松铺系数和施工温度等控制指标用于指导施工。问题:1.对K0+000~K3+000段天然地基在施工中应如何处理?2.该路面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分几层施工?若每层等厚,各层厚度宜为多少?简要说明划分理由。3.背景所述施工组织过程中,每个施工段内采用的是何种施工组织方法?针对三个施工段采用的又是何种施工组织方法?4.补充通过沥青层试铺还应总结的其他施工控制指标。

背景资料: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段长30.8km的双向两车道新建二级公路D合同段路基、路面施工,路基宽8.5m,路面宽7.0m,路面结构设计图如下:该工程采用清单计价,施工合同中的清单单价如下表:施工单位采用湿法施工填隙碎石垫层,在准备好下承层后,按下列工艺流程组织施工:施工放样→摊铺粗碎石→初压→撒布填隙料→复压→再次撒布填隙料→再次碾压→局部补撒填隙料→振动压实填满孔隙→步骤A→碾压滚浆→步骤B。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以下两个事件:事件一:K5+500~K6+300路段,设计图为“中湿”类型路基,原设计采用Ⅰ型路面结构,施工单位现场复核后,确定该路段属于“潮湿”类型路基,监理单位现场确认并书面同意按Ⅱ型路面结构进行施工。事件二:K15+000~K16+000路段,底基层完工后,施工单位组织自检,在实测纵断高程时发现该路段比设计标高整体低了2.5cm,原因是施工单位测量人员在设置测量转点时发生错误。其余实测项目均合格。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提出了将该路段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由20cm加厚至22.5cm的缺陷修复方案,并按该方案组织施工,基层施工完成后通过了检测。该方案导致施工单位增加了64219元成本。施工单位针对事件一和事件二分别提出增加费用变更申请,监理单位审批并同意了事件一的变更费用申请,但对事件二的变更费用不予确认。【问题】1.写出步骤A和步骤B所对应的工艺流程名称。2.写出底基层施工工艺流程中"碾压滚浆"结束的判断依据。3.写出图中E0的中文名称。4.计算事件一的变更增加费用。5.监理单位对事件一和事件二申请的审批结果是否合理?分别说明理由。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3、设计单位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6、计算铺筑水泥砼路面的计量工程量和工作量。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5、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工程计量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4、多铺筑的0.5m长的水泥砼路面是否予以计量?为什么?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2、施工单位的做法是否妥当?为什么?

某高速公路分路基、路面两期施工,路面为沥青路面。第一期工程某路基施工合同包括7座天桥的施工,桥面顶面为5cm沥青混合料路面,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通过公开招标产生的,在天桥桥面施工前后发生下列事情: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在天桥附近高速公路上路床共同测得一点的压实度是95.5%,施工单位判断为合格,而监理单位却判断为不合格。施工到桥面前,施工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路基施工单位不便于施工沥青混合料路面,要求变更为水泥砼路面,设计单位表示同意,立即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直接交给路基施工单位。在铺筑水泥砼路面过程中,水泥砼路面的设计宽度为8m,设计长度是100米,路面施工单位考虑到地形的特点和施工模板的长度,实际铺筑了100.5m。假设单价为53550元/(1000㎡)。【问题】1、推断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谁的结论正确?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施工,宜选配能一次摊铺()个车道宽度的滑模()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的最小摊铺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

二级公路路基宽为()与路肩宽度之和。A、行车道宽B、快车道宽C、路面全宽

新建的二级公路,其路基设计标高采用()处的标高。A、路面中线B、路基边缘C、路面边缘D、路基边缘与中线的平均标高

二级以下的改建公路,其设计标高除了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外,还可以采用()处的标高。A、分隔带中线B、路基边缘C、路面边缘D、行车道中线

农村公路路基宽度为行车道路面宽与两侧路肩宽度之和。

单选题新建一级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宜采用(  )。[2019年真题]A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B行车道中心标高C路面中心标高D路基外侧边缘标高

问答题背景材料: 某高速公路施工合同段全长18km,合同段包含大桥3座,涵洞及通道12个,路堤填筑均为土方,路面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面层为沥青混凝土。施工单位进场后,项目部精心组织施工,认真履行合同。完工后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分别提出了交工、竣工验收要求。 (1)公路工程交工、竣工验收的依据是什么? (2)公路工程交工验收的范围是什么? (3)公路工程竣工验收的范围是什么?

问答题背景材料: 某承包人承接了一段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路基填料为土方。为确保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项目部制定了施工方案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路基施工中特别强调了土方路基施工的如下质量控制关键点:(1)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2)保证填土材料合格。 (1)补充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2)如何保证填土材料合格?

问答题“路基施工”案例答案解析题 案例背景材料 某承包人承接了一段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路基填料为土方。为确保项目的工期、质量、安全和成本,项目部制定了施工方案和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在路基施工中特别强调了土方路基施工的如下质量控制关键点: (1)施工放样与断而测量。 (2)保证填土材料合格。 问题: (1)补充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2)如何保证填土材料合格?

问答题背景材料:某承包人承接了一段长为19km的公路路基工程。该项目位于微丘地区,路基填料为土方。承包人严格按照有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施工。在路堤填筑过程中局部出现了“弹簧”。为了赶工期,施工单位采取了掺生石灰粉翻拌的方法处理,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 问题:对路基“弹簧”治理,除了背景材料中给出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法来治理?

单选题关于公路设计高程规定的说法,错误的是以下哪个选项?(  )A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宜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高程B新建二级公路宜采用路基边缘高程C新建四级公路宜采用路面边缘高程D改建三级公路可采用行车道中线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