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技术革新改进工艺,该加工过程的标准差减少到0.15mm,而过程中心不变,此时Cp为( )。A.1.00SXB 经技术革新改进工艺,该加工过程的标准差减少到0.15mm,而过程中心不变,此时Cp为( )。A.1.00B.1.17C.1.33D.1.41

经技术革新改进工艺,该加工过程的标准差减少到0.15mm,而过程中心不变,此时Cp为( )。A.1.00SXB

经技术革新改进工艺,该加工过程的标准差减少到0.15mm,而过程中心不变,此时Cp为( )。

A.1.00

B.1.17

C.1.33

D.1.41


相关考题: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为满足加工和测量要求而确定的基准称为()。 A、工艺基准B、定位基准C、装配基准D、设计基准

广义地讲,助剂是泛指某些材料和产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为改进生产工艺和产品的性能而加入的辅助物质。()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若Cp=1.45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对原材料的要求,简化质量检验B、加强质量检验,增加检验频次C、改进工艺,提高Cp值D、停止加工,挑出不合格品

某轮轴直径加工工序的过程能力指数为Cp=l.45,Cpk=0.83。此时,应首先采取的改进措施为( )。A.减小轮轴直径的波动B.缩减公差要求C.改变技术要求,调整公差中心D.调整轮轴直径加工的平均值接近或落在公差中心

某质量改进小组在分析用控制图阶段,利用控制图对过程进行分析,经过 努力,已使该过程的输出质量特性X服从正态分布N (210.5,1. 12),为进一步改 进质量,他们从明确分析用控制图的主要作用开始,一步一步深入进行质量改进工 作,具体如下:质量改进小组决定改进标准差,经过努力,把该过程的标准差由1. 1减小到0.7, 则新的Cp =( )。A. 0. 93 B.1. 13C. 1. 33 D.1.43

在生产某零件的过程中,已知设计尺寸为5mm,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为( +0.009. -0.009) 某道工序是保证该齿轮上述设计尺寸的最后加工工序,现在需要对该工序的工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齿轮产品的随机抽样,经测算,样本平均值和公差在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为s =0.0047.根据以上资料,回答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系数Cp为( ).A: 0.64B: 1.00C: 1.18D: 1.41

机械手表的一个齿轮设计尺寸为4mm,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为(+0.007,-0.007)。某道工序是保证该齿轮上述设计尺寸的最后加工工序,现在需要对该工序的工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齿轮产品的随即抽样,经测算,样本均值和公差在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为s=0.0047.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系数Cp为()。A.0.50B.1.00C.1.18D.1.41

共用题干在生产某零件的过程中,已知设计尺寸为5毫米,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为(+0.009,-0.009)。某道工序是保证该齿轮上述设计尺寸的最后加工工序,现在需要对该工序的工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齿轮产品的随机抽样,经测算,样本平均值和公差在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为s=0.0047。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系数Cp为()。A:0.64B:1.00C:1.18D:1.41

共用题干某标准件厂质量控制中心正在分析某型号螺母的工序能力和质量控制问题,该型号螺母的内径设计尺寸为16±0.15mm,在生产过程中某道工序承担该型号螺母内径的最后加工,通过对加工完成该道工序的内径尺寸随机抽样,经计算得知:样本内径均值和公差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s=0.025mm。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在该型号螺母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可能是()。A:人B:方法C:价格D:机器

共用题干某标准件厂质量控制中心正在分析某型号螺母的工序能力和质量控制问题,该型号螺母的内径设计尺寸为16±0.15mm,在生产过程中某道工序承担该型号螺母内径的最后加工,通过对加工完成该道工序的内径尺寸随机抽样,经计算得知:样本内径均值和公差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s=0.025mm。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CP为()。A:2B:1.8C:1.4D:0.6

共用题干机械手表的一个齿轮设计尺寸为4毫米,生产过程中所允许的误差为(+0.008,-0.008)。某道工序是保证该齿轮上述设计尺寸的最后加工工序,现在需要对该工序的工序能力进行评估,通过对该齿轮产品的随机抽样,经测算,样本平均值和公差在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为s=0.0025。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该工序的工序能力系数Cp()。A:1.07B:1.00C:1.18D:1.41

共用题干某标准件厂质量控制中心正在分析某型号螺母的工序能力和质量控制问题,该型号螺母的内径设计尺寸为16±0.15mm,在生产过程中某道工序承担该型号螺母内径的最后加工,通过对加工完成该道工序的内径尺寸随机抽样,经计算得知:样本内径均值和公差中心重合,样本标准差s=0.025mm。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若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为0.4,可以判断该工序的工序能力等级为()。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加工贸易工艺损耗是指因加工工艺原因,料件在正常加工过程中除净耗外所必需耗 用,但不能存在或者转化到成品中的无形损耗的量。()

把钢材弯曲成钢夹,考虑钢夹的间隙距离,其规范限为6. 8±0. 6 mm,若加工 过程平稳,钢夹的间隙距离X~N(6.8,0. 32)。经技术革新改进工艺,该加工过程的标准差减少到0. 15 mm,而过程中心不变, 此时Cp为( )。A. 1.00 B. I. 17C. 1. 33 D. 1.41

经质量改进后,抗拉强度的均值不变,而标准差减小0.1,此时的过程能力指数Cpk为( )。A. 2 B. 1.67 C. 1.33 D. 1.00

某轮轴直径加工工序的过程能力指数为Cp = 1.45,Cpk = 0.83。此时,应首先采取的改进措施为()。A.减小轮轴直径的波动 B.缩减公差要求C.改变技术要求,调整公差中心D.调整轮轴直径加工的平均值接近或落在公差中心

已知某零件加工的过程能力指数Cp = 1.67, Cpk = 1. 00。若该过程的Cp不变,如果顾客要求过程能力指数Cpk≥1. 33,则应当采取什么改进措施最合理?( )A.缩小分散程度 B.放宽公差带 C.加强质量检验 D.减少偏移量

加工工艺过程卡片用于编制以工序为单位说明产品零、部件加工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文件,表明工艺过程中各工序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为满足加工和测量要求确定的基准叫做工艺基准。

工艺过程中,工序是指以机械加工为工序内容的那部分工艺过程。

某一稳定的零件生产过程质量特性值具有双侧公差,零件质量特性均值比公差中心值稍大些,过程能力指数不能令人完全满意。后来生产过程获得了改进,其标准差降低为原来标准差的90%,均值维持不变。这时,对于能力指数Cp和Cpk的改进状况可以得到的结论是:()A、Cp提高约11%,Cpk也提高约11%B、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大C、Cp提高约11%,Cpk的提高值比11%要小D、对于Cp及Cpk的提高值都完全无法断定

在工艺过程中,每道工序的加工内容安排较少,而整个工艺过程的工序数较多,这样的安排方式符合()原则。

工艺孔(即穿丝孔)在线切割加工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它有三个作用:(1)用于加工凹模,(2)减少凸模加工中的变形量和防止因材料变形而发生夹丝现象;(3)保证被加工部分跟其它有关部位的位置精度。所以工艺孔的加工要求不需过高。

技术革新指()上的改进,如工艺规程、机器部件等的改进也叫技术改革。A、生产管理B、生产技术C、生产工艺D、原材料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为满足加工和测量要求而确定的基准叫A、设计基准B、工艺基准C、测量基准D、尺寸基准

酱渍蔬菜的加工工艺中最后的酱制,一般分为()和()两次加工。酱制过程中还要根据工艺要求搅拌,以排除酱渍过程中产生的异味,避免菜坯吸收不均匀而产生()。

单选题若Cp=1.45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对原材料的要求B加强质量检验C改进工艺,提高Cp值D停止加工,挑出不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