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2)课文摘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2)课文摘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参考解析

解析: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新中国初期外交方面的成就.了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的改善、中日建交等基本史实,掌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方针调整的原因以及新时期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本节内容线索清晰,就是新中国在成立初期、20世纪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讨论在各个不同时期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及其取得的成就,对于一些重点问题可以通过设计讨论题目的方式来突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上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显示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和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学习,加深对和平精神的理解;通过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重大作用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
教学难点:20世纪70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二战期间丘吉尔的名言“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说明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总原则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进行调整.进而导入本课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PI"交方针:“另起炉灶”“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3.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3)出席日内瓦国际会议;(4)出席万隆国际会议。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问题的由来:中国是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也是联合国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
(2)重返联合国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第三世界力量逐渐发展壮大;美国出于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需要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渐提高。
(3)时间: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决议,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4)意义: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中美关系解冻:
(1)过程:“乒乓外交”一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一尼克松访华一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一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建立外交系。
(2)影响:是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
3.中日邦交的正常化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追随着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并与台湾方面保持着“外交关系”;中美关系缓和的推动;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和社团、人士的推动。
(2)过程:日本政府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1972年)一双方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3年)。
(3)意义: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这对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的外交
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1)调整的原因:
①国际形势:冷战结束后,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②国内形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国内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外交政策的调整
①新时期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1984年邓小平提出,中国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不结盟。
②新时期外交方针之一是对外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
2.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积极推行多边外交:即中国既与社会主义国家往来,也与资本主义国家往来,既与周边国家往来也与其他地区国家往来,既与发达国家往来也与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往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中国自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2000年9月,原中国国家主席******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了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并且倡议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3)推进新型区域作作
①参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②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本课重难点知识的练习试题,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作答。作答时教师予以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演练试题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做到查缺补漏。
四、课堂小结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逐渐明朗并加以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冷战的历史大背景下,中国同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间的关系不断变化,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党和政府实时地调整外交政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发展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希望同学们明确我国外交基本政策及发展历程,以国际视野了解当今的世界.学好本领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和平交往贡献自己的力量。
设计意图:回顾本课知识要点,加深记忆。巩固理解。
五、课后作业
教师请学生课后搜集身边还能看到的有关我国外交政策变化历程的各类材料,形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论文,有条件的话可以附照片等辅助材料。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相关考题:

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用中文作答。下面是某教师的课堂教学片段:请根据所给材料回答下列3个问题。(1)这是课堂教学的哪一个环节?(6分)(2)该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手段,分别达到什么教学目的?(12分)(3)根据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12分)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设计一?设计二?问题:?(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2)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材料图10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中关于“保险丝的作用”的一个演示实验。 任务: (1)说明该演示实验“观察保险丝的作用”的设计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某物理单教科书关于“电与磁”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用了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12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光”一章某节中用酒精灯、肥皂膜做薄膜干涉实验。?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薄膜干涉实验现象与原理。(12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7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自感现象的应用”一节介绍的日光灯电路图。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日光灯的工作原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如图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一节中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如何估算油酸分子的大小。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任务: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初中物理某教科书“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的演示实验如下: 任务: (1)说明上述实验中“把铝块浸没在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的操作意图。(4分) (2)基于该实验,设计一个体现师生交流的教学片段。(8分)

阅读材料, 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 图 10 为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光现象” 一章中的演示实验。任务:(1) 该演示实验最适合哪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 (4 分)(2) 基于该演示实验, 设计一个包含师生互动的教学片段。(8 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材料:下面是某思想政治老师关于“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的教学设计片段。问题:请运用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对本教学片段中问题设置的优缺点进行评析,并针对问题设置存在的缺陷提出修改建议。

请阅读下面材料内容,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1)拟写本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6分) (2)设计一个主题为“辩证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情境教学片段。(2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多媒体教学的优缺点。(10分) (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10分) (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呈现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2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Let’s learn材料①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请简述什么是课堂操练。(2)设计Presentation环节的教学活动,并对设计意图加以说明。(3)设计 Practice环节的教学活动(不少于2个),并对设计意图加以说明。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10分)(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10分)(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20分)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活泼性。(2)如指导小学生学习,试拟定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导入和巩固环节的教学活动并说明设计理由。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第2课色彩的和谐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简述同类色与邻近色的区别。(2)依据该材料,试拟定教学重难点。(3)设计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学重难点并说明设计意图。

请认真阅读下列材料,并按要求作答。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1)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呈现演示的原则有哪些?(2)请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3)请设计本节“句型课”的新知呈现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教学设计题: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答题教学设计题: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问答题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3题。本文见本教材P142《孔乙己》(片段) 1.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请为本课文设计一段导入语。 3.请根据本文特色及你自己的理解,说明本文的教学方式。

问答题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问题:(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拟定本教材片段的教学目标。(8分)(2)请简述本教材片段的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4分)(3)请设计本教材片段的提纲式板书。(4分)

问答题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