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之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说:“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请回答:(1)清朝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其依据是什么?(5分)(2)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进步作用?(5分)(3)郑观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这一思想为什么行不通。(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之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早期维新派郑观应说:“商以贸迁有无,平物价,济急需,有益于民,有利于国,与士、农、工互相表里。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销。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请回答:

(1)清朝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种观点?其依据是什么?(5分)

(2)黄宗羲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进步作用?(5分)

(3)郑观应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说明这一思想为什么行不通。(5分)


相关考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 51~53 问题。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第 51 题 本段文字出自哪篇课文?清指出作者、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土地政策引自什么文件?(2)在中国农村将实行什么土地制度?(3)土坞改革实行期间对富农采取什么政策?(4)实施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学校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级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 问题:结合教师职业道德,分析材料中教师的行为。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某教师回到办公室说:“二年二班的学生真笨,这堂课我连续讲了三遍,他们还是不会,我是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了,他们不会我有什么办法。”问题:如何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位教师全面发挥主导作用了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问题:联系实际谈谈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A、B、C、D、E、F、G、H八个嫌疑犯的供词如下:A:C是主犯。B:D是主犯。C:我是主犯。D:我不是主犯。E:C不是主犯。F:D是主犯。G:我和C都不是主犯。H:D和A之中有主犯。事后证实,八人中只有三人说真话,其中包括H。问题:说真话的是谁?谁是主犯?并写出推理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段祺瑞说:“项城(指袁世凯)帝制自为之迹,已渐显露,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如今又拥项城登基,国人其谓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论公,我宁死亦不参与;论私,我从此只有退休,决不多发一言。” ——引自《天津文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今日民智日开,民气日倡之世,而欲以一姓威严驯服亿兆,尤为事理所万不能致。……祺瑞罢斥以来,本不敢与闻国事……只是既已久服务于民国,不能坐视民国之颠覆分裂而不一援。 ——引自《段祺瑞反对张勋复辟通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我当年曾发采取共和之电”指什么事?当时段祺瑞的目的是什么?段祺瑞表明了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欲以一姓威严驯服亿兆”指的是什么事? (3)材料中段祺瑞被“罢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段祺瑞此时不能坐视? (4)以上两个材料能否说明段祺瑞真心拥护共和?用具体史实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一摘自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材料二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材料三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自《赣西刘士奇报告》 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回答,红军在反第一次“大围剿”时,用的是什么战略战术?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回答,在1931年毛泽东是怎样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其解决有什么积极意义? (3)材料一和材料二、三有什么必然联系?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