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人签订加工承揽合同,乙请丙为其200万元的债务提供保证,其后甲又要求乙用其两辆价值120万元的轿车作为抵押,后来乙无力偿还债务,甲向丙提出偿还200万元债务的请求,如下说法正确的是()A.丙应偿还200万元的债务B.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可以请求丙代偿全部债务C.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就不能向丙行使偿还200万元债务的请求权D.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丙仅对车辆抵押以外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甲、乙两人签订加工承揽合同,乙请丙为其200万元的债务提供保证,其后甲又要求乙用其两辆价值120万元的轿车作为抵押,后来乙无力偿还债务,甲向丙提出偿还200万元债务的请求,如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丙应偿还200万元的债务

B.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可以请求丙代偿全部债务

C.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就不能向丙行使偿还200万元债务的请求权

D.如果甲放弃车辆抵押权,丙仅对车辆抵押以外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


相关考题:

乙向甲借款8万元,丙又欠乙货款8万元,经过协调由丙直接向甲偿还。下列表述甲、乙、丙相互关系及性质的选项正确的是( )。A.如果甲、丙两人之间订立协议,再得到乙的同意,为债务承担B.如果乙、丙两人之间协商一致,再得到甲的同意,为债务承担C.如果甲、乙两人之间协商同意,再通知丙,为债权转移D.如果甲、乙、丙订立一个协议,对甲与乙为债权转移,对甲与丙及乙为债务承担

甲借款给乙l万元,甲与丙之间签订了-保证合同,此后乙与甲协商变更借款数额为l.5万元。合同到期时,乙无力偿还该借款。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丙应承担1.5万元的保证债务B.丙不承担该保证债务C.丙应承担1万元的保证债务D.丙承担保证债务后有权向乙追偿

甲公司向银行贷款300万元,银行要求其提供保证人以保证偿还银行贷款.甲公司于是找到乙公司为其做保证人,银行经审查后认为乙公司不具备清偿300万元债务的能力,要求甲公司另加保证人.甲公司又找到股东丙公司.后乙公司、丙公司与银行签订了保证合同,合同约定由乙公司、丙公司对甲公司向银行申请的300万元贷款的本金和利息提供保证责任.贷款届清偿期后,甲公司无力还款.此时,银行依法可以采取以下哪些做法?【】A.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承担全部贷款本金和利息B.向法院起诉要求股东丙公司其承担全部贷款本金和利息C.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和股东丙公司共同承担贷款本金和利息D.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公司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北京市甲公司受托分别为乙、丙企业各加工一批产品;与乙企业签订合同,原材料金额200万元由乙企业提供,甲公司向乙企业收取加工费50万元;与丙企业签订合同,原材料金额40万元由甲公司提供,合同又注明加工费10万元。甲公司该加工业务共计应缴纳印花税( )元。A.120B.300C.420D.400

2018年5月,甲企业签订了两份加工承揽合同:受托为乙企业加工一批产品,合同注明甲企业提供原材料20万元,并向乙企业收取加工费10万元;受托为丙企业加工一批料件,合同注明丙企业提供原材料16万元,甲企业提供辅料4万元、收取加工费6万元。已知购销合同印花税税率为0.3‰,加工承揽合同印花税税率为0.5‰。甲企业当月应缴纳印花税( )元。A.93B.152C.160D.200

甲向乙借款200 万元,为担保乙对甲的债权,丙与乙签订书面合同,提供其房屋作为抵押;合同签订后,丙将房产证交给了乙,但并未办理抵押登记。同时,丁受甲所托,也向乙出具了“保证函”,表示愿意对甲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因丙已将房产证交付给乙,故乙可以取得对丙房屋的抵押权B.虽未办理抵押登记,但丙、乙之间签订的抵押合同有效C.丁单方面向乙出具“保证函”表示愿意承担保证责任,若乙未就此对丁明确表示同意,则不能视为乙、丁之间就保证合同的成立达成了合意D.债务到期后,甲不清偿其债务的,乙不可以要求实现对丙房屋的抵押权,但可以请求丁履行连带保证责任

北京市甲公司受托分别为乙、丙企业各加工一批产品。与乙企业签订合同,注明原材料金额200万元由乙企业提供,甲公司向乙企业收取加工费50万元;与丙企业签订合同,注明原材料金额40万元由甲公司提供,合同又注明加工费10万元。甲公司就这两项加工业务应缴纳印花税(  )元。A.120 B.300 C.420 D.400

甲、乙双方签订买卖合同,丙为乙的债务提供保证。关于在保证期间内发生债权、债务转让及保证责任的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转让其债权时,必须书面通知乙B.乙转让其债务时,丙的保证依然有效C.甲转让其债权后,丙应继续承担保证责任D.乙经甲许可转让其债务时,经丙书面同意后,丙继续承担保证责任E.合同权利义务转让的,丙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1.7.1.5甲施工单位向乙银行申请贷款200万元,甲提交了丙汽车制造厂为其出具的还款付息保证书。该保证合同主体是()。A.甲与乙B.甲与丙C.甲、乙与丙D.乙与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