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绕飞雷暴云需在其上方5000英尺以上的高度通过,雷达观测前方雷暴顶部高度在25000英尺以上,能不能从其上方通过?()A、可以B、不可以

云上绕飞雷暴云需在其上方5000英尺以上的高度通过,雷达观测前方雷暴顶部高度在25000英尺以上,能不能从其上方通过?()

  • A、可以
  • B、不可以

相关考题:

观测云时,“云高”是指()。 A、云层厚度B、云顶高度C、云底高度D、高云高度

昼间航空器在安全高度以上,从云下目视绕飞雷雨时,航空器与云底的垂直距离不得少于A.200米B.300米C.400米

雷暴呈带状分布时。采用下述何种方法飞过雷暴区是最合适的().A、从云隙较大的地方垂直于云带迅速通过B、从上风一侧绕过C、从云下快速通过

在雷暴移动的前方,地面风的风向是()。A、向雷暴云区吹去B、向雷暴前方吹去C、向雷暴前进的右方吹去

当气象雷达探测有强烈的回波,避开的距离最少为多少公里,如果在有两个强烈回波的云体之间越,它俩之间的距离不得少于多少公里,是否可以在低空云下绕飞雷雨?

当航空器驾驶员决定绕飞雷雨时,管制员应当()。A、根据机载气象雷达的信息,提供绕飞建议,调配其它航空器避让B、及时提供雷雨情报和绕飞建议,申请绕飞空域,调配其它航空器避让C、指挥飞机上升或下降从云体上方或下方穿越,申请绕飞空域,调配其它航空器避让D、严格按照飞行员的请求,申请绕飞空域,指挥航空器飞往备降机场

复杂气象条件下雷雨区飞行禁止飞入积雨云和浓积云中,绕飞时:()A、只准有雷达的航空器从云中绕飞,但距离积雨云(浓积云)不得少于20千米B、云外绕飞时,距离积雨云(浓积云)昼间不少于5千米,夜间不少于10千米C、只准昼间从云下目视绕飞雷雨,但航空器与云底的垂直距离不少于500米D、飞行真实高度在平原、丘陵地区不得低于300米,航空器距主降水区不少于20千米

雷暴云通过测站时电场会发生变化,在雷暴云之前,地面电场为向下的正电场,当雷暴云通过时,地面电场则改变为()。A、弱的正电场B、向上的正电场C、向下的负电场D、向上的负电场

产生下击暴流的雷暴云,在雷达回波显示器上常常反映两种类型的回波:()回波和()回波。

昼间航空器在安全高度以上,从云下目视绕飞雷雨时,航空器与云底的垂直距离不得少于()。A、200米B、300米C、400米

雷暴来临之前,地面风是向()吹去.A、雷暴云区B、雷暴前方C、雷暴前进的右方

雷暴中下沉气流所造成的外流,最远可出现在().A、雷暴云后方20千米处B、雷暴云前方20~30千米处C、佰暴三前疗30~40千米处

在使用机载气象雷达识别某些天气状况时,下述哪个说法正确().A、雷达观测不能保证避开某些云和降水B、当在最强回波间飞行并刚好处于最强回波区外面时,肯定可以避开冰雹C、在强回波区之间的无回波区飞,行时,可始终目视看见雷暴云体

在利用机裁气象雷达飞过雷暴区时,如果要在两块雷暴云之间穿越,在雷达屏幕上,两块雷暴云回波之间的空隙应不小于().A、30~40千米B、30~50千米C、50~70干米

若机载气象。雷达显示出一个极强的雷暴云回波,绕飞这一雷暴云时,在雷达屏幕上,飞机与雷暴云回波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A、10千米B、25千米C、40千米

雷暴中下沉气流所造成的外流,最远可出现在().A、雷暴云前方20千米处B、雷暴云后方20千米处C、雷暴云前方30~50千米处

雷暴来临之前,地面风是吹向:()A、雷暴云区B、雷暴前方C、雷暴前进的右方D、雷暴的反方向

在安全高度以上.云外统飞雷雨云时,两个云体之间不少于()千米.方可从中间通过。A、5B、10C、20D、30

雷暴呈带状分布时,采用何种方法飞过雷暴区最合适?()A、从上风一侧绕过B、平行于云带飞行C、从云隙较大的地方垂直于云带迅速通过

雷暴云的外流气流有时可以超过雷暴云前方(),飞机一定要远离雷暴云。A、20~30公里B、15公里C、30公里以上D、10公里

在航线飞行中,如遇前方有数量不多的热雷暴或地形雷暴,通常可以()。A、从云的上风方向绕过B、从云的下风方向绕过C、从云下通过D、从云中穿过

绕飞雷暴云时,在雷达屏幕上,飞机与雷暴云回波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A、15千米B、25千米C、30千米

高山站观测时遇到云底低于测站,而云顶高于测站的云,应在观测簿()记录其()、(),云底高度记()。

单选题雷暴云通过测站时电场会发生变化,在雷暴云之前,地面电场为向下的正电场,当雷暴云通过时,地面电场则改变为()。A弱的正电场B向上的正电场C向下的负电场D向上的负电场

单选题雷达回波适用于探测()。A锋面气旋B雾C雷暴D层状云

单选题观测云时,“云高”是指()。A云层厚度B云顶高度C云底高度D高云高度

填空题高山站观测时遇到云底低于测站,而云顶高于测站的云,应在观测簿()记录其()、(),云底高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