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砾)渗引渗自降水井点布置间距为()A、4~5mB、8~12mC、5~10m

砂(砾)渗引渗自降水井点布置间距为()

  • A、4~5m
  • B、8~12m
  • C、5~10m

相关考题:

砂土按粒径由大到小排列的是()。A、 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B、 粗砂、砾砂、中砂、粉砂和细砂C、 砾砂、粗砂、中砂、粉砂和细砂D、 粗砂、砾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下列关于渗排水层的做法中不符合规定的是( )。A.渗排水层用砂、石应洁净,不得有杂质B.粗砂过滤层总厚度宜为300mm,如较厚时应分层铺填;过滤层与基坑土层接触处,应用厚度100~150mm、粒径为5~10mm的石子铺填C.集水管应设置在粗砂过滤层下部,坡度不宜小于3%,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3~5m,并与集水井相通D.工程底板与渗排水层之间应做隔浆层,建筑周围的渗排水层顶面应做散水坡

砂土按粒径由大到小排列的是( )。A.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B.粗砂、砾砂、中砂、粉砂和细砂C.砾砂、粗砂、中砂、粉砂和细砂D.粗砂、砾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下列降水系统平面布置的规定中,正确的有( )。A.面状降水工程降水井点宜沿降水区域周边呈封闭状均匀布置B.线.条状降水工程,两端应外延0.5倍围合区域宽度布置降水井C.采用隔水帷幕的工程,应在围合区域内增设降水井或疏干井D.在运土通道出口两侧应增设降水井E.在地下水补给方向,降水井点间距可适当减小

Ⅲ类碎(砾)石料料场初查阶段勘探网(点)的布置间距应为( )m。A.<100B.100~150C.100~200D.200~300

内碎屑按颗粒大小可分为()。A、砾屑、砂屑、粉屑B、砾级、砂级、粉级C、砾屑、砂屑、粉屑、泥屑D、砾级、砂级、粉级、泥级

根据碎屑颗粒的大小,可将碎屑分为()三类。A、粗砾、粗砂、细砂B、粗砂、中砂、细砂C、巨砾、细砂、粉砂D、砾、砂、粉砂

采取明沟排水施工时,排水井宜布置在沟槽范围以外,其间距()。

为提高混凝土的抗渗能力,可采用()手段。A、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B、提高砂率C、采用高密度骨料D、掺加引气剂E、减少水化热

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时,为了防止注入水发生窜流,注水井布置在()两侧适当位置。A、地层B、高渗层C、低渗层D、裂缝

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11/489-2016)第7.3.1条,降水井宜在基坑外采用封闭式布置在地下水补给方向降水井间距应加密。当基坑面积大,开挖深时,可在基坑内增设降水井。真空井点间距可取()。A、0.8B、1.4C、2.0D、2.6

造透水压渗台可以平衡(),延长渗径,减小渗透比降。A、渗透量B、渗压C、水头D、水压

降雨过程中,降雨强度大于下渗能力时,下渗按下渗能力进行;降雨强度小于下渗能力时,下渗按降多少下渗多少进行。

渗排水工程的集水管应设置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并与集水井相通。A、细砂过滤层下部B、中砂过滤层下部C、粗砂过滤层下部D、石子过滤层下部

渗渠布置方式:()。

降水方法可以分为()两类。A、集水井降水和人工降水B、集水井降水和砂井降水C、集水井降水和井点降水D、井点降水和砂井降水

渗渠通常由水平集水管、集水井、()和泵站组成。A、渗透井B、返滤井C、集水井D、开槽井

搅拌机装料顺序宜为()A、砂、水泥、碎(砾)石,边搅拌,边加水;B、水泥、砂,边搅拌,边加水;C、碎(砾)石、砂、水泥,边搅拌,边加水。

填空题渗渠布置方式:()。

单选题造透水压渗台可以平衡(),延长渗径,减小渗透比降。A渗透量B渗压C水头D水压

填空题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断面上的引渗单宽流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该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的变化规律()。而同一时刻的引渗单宽流量最大值在()。

单选题渗排水工程的集水管应设置在(),坡度不宜小于1%,且不得有倒坡现象。集水管之间的距离宜为5—10m,并与集水井相通。A细砂过滤层下部B中砂过滤层下部C粗砂过滤层下部D石子过滤层下部

填空题在河渠单侧引渗中,同一断面上的引渗渗流速度随时间的增大 () ,当时间趋向无穷大时,则引渗渗流速度 () 。

填空题双侧河渠引渗时,地下水的汇水点靠近河渠()一侧,汇水点处的地下水流速等于()。

填空题在河渠单侧引渗时,同一时刻不同断面处的引渗渗流速度(),在起始断面x=0处的引渗渗流速度(),随着远离河渠,则引渗渗流速度()。

单选题内碎屑按颗粒大小可分为()。A砾屑、砂屑、粉屑B砾级、砂级、粉级C砾屑、砂屑、粉屑、泥屑D砾级、砂级、粉级、泥级

判断题在过滤器周围填砾的抽水井,其水位降深要小于相同条件下未填砾抽水井的水位降深。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