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地区地下给水管道埋设深度不得小于()。A、0.8米B、冻层下0.2米C、2米D、0.5米

冰冻地区地下给水管道埋设深度不得小于()。

  • A、0.8米
  • B、冻层下0.2米
  • C、2米
  • D、0.5米

相关考题:

地下燃气管道宜埋设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埋设在车道下时,其管项的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5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室外给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考虑()阀门高度等因素。 A.冰冻深度B.地面荷载C.管材强度D.管道交叉

关于地下市政管线的敷设深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下市政管线的敷设分为深埋和浅埋,一般以管线覆土深度超过3.0m作为分界线B.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冰冻线较深,给水、排水、含有水分的煤气管道、热力管道、电力及电信线路需深埋敷设C.在北方寒冷地区,由于冰冻线较深,给水、排水及含有水分的煤气管道需深埋敷设D.在南方地区,由于冰冻线不存在或较浅,给水、排水等管道可以浅埋E.在南方地区,由于冰冻线不存在或较浅,给水等管道可以浅埋

敷设在非冰冻地区的地下燃气铸铁管,埋设深度不得小于( )。A.0.6B.0.8C.1.0D.1.2

地下燃气管道宜埋设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埋设在车行道时,其管顶的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5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室外给水地下管道埋设深度的要求,以下图示错误的是( )。A.B.C.D.

室外给水管道的管顶最小覆土深度( )。A.不得小于土壤冰冻深度B.不宜小于0.7mC.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0.15mD.不宜小于0.85m

某小区的车行道、绿地下均敷设给水管道.地坪标高均按-3.0m计,土壤冰冻深度为0.5m。则下列哪项错误?( )A.车行道下给水管的管顶标高不得高于-3.65mB.车行道下给水管的管顶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70mC.绿地下给水管的管顶标高不得高于-3.65mD.绿地下给水管的管顶覆土厚度不得小于0.65m

下列关于小区埋地给水管道的设置要求中,哪项不正确?( )A.小区给水管道与污水管道交叉时应敷设在污水管道上方,否则应设钢套管且套管两端用防水材料封闭B.小区生活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冰冻线以下0.15m,否则应做保温处理C.给水管道敷设在绿地下且无防冻要求时,覆土深度可小于0.5mD.小区给水管道距污水管的水平净距不得小于0.8m

输入液化气的管道,一般采用地下直埋敷设,埋设深度应高于冰冻线。

地下燃气管道埋设深度主要考虑地面动负荷,特别是车辆重负荷的影响,并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埋设在车行道道下时,不得小于()米。A、0.5B、0.6C、0.7D、0.8

给水排水管道的埋设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管内介质温度,管道外部荷载、管经、管材及管道交叉等因素确定,一般规定有哪些?

对于管道埋深,冰冻地区,应埋设于冰冻线以下40cm处。不冻或轻冻地区,覆土深度也不小于70cm,因此管道埋得越深越好。

消防给水管道应保持充水状态。地下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管顶距冰冻线不应小于()mm。A、50B、100C、150

敷设在非冰冻地区的地下燃气铸铁,埋设深度不小于()m。A、0.6B、0.8C、1.0D、1.2

地下燃气管道埋设深度,宜在土壤冰冻线以上。

管道的埋设深度:非冰冻地区管道的埋深,主要由外部荷载、管材强度及管道交叉等因素决定。一般不小于0.7m。冰冻地区的管顶埋深除决定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土壤的冰冻深度,埋没深度应距冰冻深度以下()。A、0.2mB、0.3mC、0.4mD、0.5m

在非冰冻地区,地下燃气管道埋设在非车行道下时,路面至管顶的最小覆土厚应不得小于()m。A、0.6B、0.8C、1.0D、1.2

敷设在非冰冻地区的地下燃气铸铁管,埋设深度不得小于()。A、0.6B、0.8C、1.0D、1.2

给水引入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等因素确定。A、土壤冰冻深度B、车辆荷载C、管道材质D、管道交叉

单选题冰冻地区地下给水管道埋设深度不得小于()。A0.8米B冻层下0.2米C2米D0.5米

单选题敷设在非冰冻地区的地下燃气铸铁管,埋设深度不得小于()。A0.6B0.8C1.0D1.2

单选题地下燃气管道埋设深度主要考虑地面动负荷,特别是车辆重负荷的影响,并在土壤冰冻线以下。埋设在非车行道道下时,不得小于()米。A0.5B0.6C0.7D0.8

单选题冰冻地区,给水管道应埋设于冰冻线以下40cm处。不冻或轻冻地区,覆土深度也不小于()cm。A50B60C70D80

单选题消防给水管道应保持充水状态。地下独立的消防给水管道应埋设在冰冻线以下,管顶距冰冻线不应小于()mm。A100B50C150

多选题给水引入管的埋设深度应根据()等因素确定。A土壤冰冻深度B车辆荷载C管道材质D管道交叉

单选题敷设在非冰冻地区的地下燃气铸铁,埋设深度不小于()m。A0.6B0.8C1.0D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