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A、12~24mB、25~30mC、30~35mD、36~40m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

  • A、12~24m
  • B、25~30m
  • C、30~35m
  • D、36~40m

相关考题:

关于桩基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桩基础可以节省基础材料,减少土方工程量,改善劳动条件,缩短工期B.桩基础由承台和桩群两部分组成C.桩按传力方式不同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D.端承桩适用于表层软弱土层厚,而下部为坚硬土层的地基情况

对长径比较小(一般小于10),桩身穿越软弱土层,桩端设置于密实砂层、碎石类土层、中等风化及微风化岩层中的桩,可视为() A、端承桩B、摩擦桩C、摩擦端承桩D、端承摩擦桩

查看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勘探点间距:端承桩宜为12~24m;摩擦桩宜为20~35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查看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勘探点间距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勘探点间距:端承桩宜为()m;摩擦桩宜为()m。

当软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坚硬土层或岩层上时,采用的桩基为( )。A.端承桩B.摩擦桩C.摩擦端承桩D.端承摩擦桩

某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办公用房,地上22层,大屋面高度96.8m,结构平面尺寸见题14~15图。拟采用端承型桩基础,采用直径800mm混凝土灌注桩,桩端进人中风化片麻岩(frk=10MPa)。题14:相邻建筑勘察资料表明,该地区地基土层分布较均匀平坦。试问,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详细勘察时勘探孔(个)及控制性勘探孔(个)的最少数量,下列何项最为合理?(  ) A. 9,3 B. 6,3 C. 12,4 D. 4,2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基桩竖向承载力时,下列哪些情况下宜考虑承台效应?(  )A、桩数为3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B、桩身穿越粉土层进入密实砂土层、桩间距大于6倍桩径的桩基C、承台底面存在湿陷性黄土的桩基D、软土地基的减沉疏桩基础

下列关于软土地区桩基设计原则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软土中的桩基宜选择中低压缩性黏性土、粉土、中密砂土及碎石类土作为桩端持力层B.对于一级建筑桩基不宜采用桩端置于软弱土层的摩擦桩C.为防止坑边土体侧移对桩产生影响,可采用先沉桩后开挖基坑的方法D.在深厚淤泥中宜采用大片密集沉管灌注桩

下列对于建筑桩基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强度计算B、桩基宜选高、中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C、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D、在深厚黏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以下何项数据()A、12m~24mB、25m~30mC、30m~35mD、36m~40m

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A、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C、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对于软土地区的桩基,下述()不正确。()A、甲级建筑桩基不宜采用桩端置于软弱土层上的摩擦桩B、对欠固结土、场地填土、大面积堆载场地应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C、采用挤土桩时,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临近桩基或地下管线的影响D、高灵敏度厚层淤泥场地中宜采用密集沉管灌注桩

建筑桩基础采用摩擦桩,位于土质地基,其勘探点间距一般为()。()A、12~24mB、15~20mC、20~35mD、25~45m

在()的情况下桩基础可考虑承台效应。()A、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端承桩承台底面以下为可塑黏性土和中密砂土,无其他软土层B、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桩数为3根的非端承桩基,承台下不存在高压缩性土层C、工业建筑,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受经常出现的较大的动力作用,承台下存在高压缩性的土层D、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好,桩数超过3根的非端承桩桩基,承台底面以下依次为非饱和黏性土和稍密以上的中、粗砂

将桩穿过软弱土层直接支撑在坚硬的土层或岩石上,这种桩基础称为()。A、摩擦桩B、端承桩C、预制桩D、挖孔桩

在下列何种何种情况下桩基础可考虑承台效应()A、一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端承桩承台底面以下为可塑黏性土和中密砂土,无其他软土层B、一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桩数为3根的非端承桩基,承台下不存在高压缩性大的土层C、一工业建筑,桩数超过3根非端承桩基,承受经常出现的较大的动力作用,承台下不存在高压缩性大的土层D、一多层民用建筑,框架结构。桩数超过3根非端承桩基,承台底面以下依次为非饱和黏性土和稍密以上的中粗砂

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A、岩溶地区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B、当基岩面起伏较小时,宜采用端承桩C、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时,宜采用嵌岩桩D、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时,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

关于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桩宜采用端承型刚性桩B、短桩宜采用散体材料桩或柔性桩C、长桩宜支承在较好的土层上,特别是不可压缩土层上D、长桩、短桩的置换率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沉降控制等要求综合确定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在对桩基础进行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错误的是()。A、端承桩勘探点距宜为12~24m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C、摩擦桩勘探点距宜为20~35m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单选题当软土层很厚,桩端达不到坚硬土层或岩层上时,采用的桩基为( )。A端承桩B摩擦桩C摩擦端承桩D端承摩擦桩

单选题对于软土地区的桩基,下述()不正确。()A甲级建筑桩基不宜采用桩端置于软弱土层上的摩擦桩B对欠固结土、场地填土、大面积堆载场地应考虑负摩阻力的影响C采用挤土桩时,应考虑挤土效应对临近桩基或地下管线的影响D高灵敏度厚层淤泥场地中宜采用密集沉管灌注桩

单选题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进行桩基础勘察时,对土质地基勘探点间距的要求,叙述错误的是(  )。A端承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端承桩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使持力层层面高差控制在1~2mC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

单选题桩基础进行详细勘察时,下述()不正确。()A对于端承桩和嵌岩桩,勘探点间距宜为12~24mB当相邻勘探点露出的层面高差大于10m时,应适当加密勘探点C对于摩擦桩,勘探点间距宜为20~35mD地质条件复杂时的柱下单桩基础宜每桩设一勘探点

多选题关于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叙述,正确的是()。A长桩宜采用端承型刚性桩B短桩宜采用散体材料桩或柔性桩C长桩宜支承在较好的土层上,特别是不可压缩土层上D长桩、短桩的置换率应根据上部结构荷载大小、沉降控制等要求综合确定

单选题将桩穿过软弱土层直接支撑在坚硬的土层或岩石上,这种桩基础称为()。A摩擦桩B端承桩C预制桩D挖孔桩

多选题下列对于建筑桩基设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有桩基均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强度计算B桩基宜选高、中压缩性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C同一结构单元内的桩基不宜采用部分摩擦桩和部分端承桩D在深厚黏土中不宜采用大片密集有挤土效应的桩基

单选题采用端承桩桩基设计方案,土层坡度≤10%时,勘探点间距宜采用()。A12~24mB25~30mC30~35mD36~4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