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高辛的半衰期是36h,每日给药1次,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A、24hB、36hC、3天D、6~7天

地高辛的半衰期是36h,每日给药1次,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 A、24h
  • B、36h
  • C、3天
  • D、6~7天

相关考题: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A.其消除速率与血浆中药物浓度成正比B.恒速恒量给药后,4—6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C.增加给药次数可缩短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D.其半衰期恒定E.增加首剂量可缩短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前停止滴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 )。

地高辛t1/2为36h,每天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为()。 A、2dB、3dC、5dD、7E、4d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需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多剂量给药又称重复给药,系指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间隔、多次重复给药,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之内的给药方法。关于重复给药,叙述正确的是A、积累总是发生B、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取决于给药频率C、静脉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给药量等于静脉维持剂量D、口服给药达到稳态时,一个给药间隔失去的药量等于口服维持量E、间歇静脉滴注给药时,每次滴注时血药浓度都升高,停止滴注后血药浓度都逐渐下降F、n次周期性血管外给药后,体内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与n次周期性静脉注射给药后的曲线相同重复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的推导前提是A、单室模型B、双室模型C、静脉注射给药D、等剂量、等间隔E、血管内给药F、静脉滴注给药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血管外重复给药的特点是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B、稳态的达峰时大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C、通常以达坪分数为标准计算蓄积系数D、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F、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程度多剂量函数式是A、B、C、D、E、F、

地高辛采用每日维持量给药法的原因是A: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药浓度高B:部分经肝肠循环,作用维持时间长C:抗心衰作用强于其他强心苷类药物D: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E:半衰期适中,短期内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A.1个半衰期B.2个半衰期C.3个半衰期D.4个半衰期E.5个半衰期

单式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药物浓度90%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是()A.1.12个半衰期 单式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药物浓度90%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是()A.1.12个半衰期B.2.24个半衰期C.3.33个半衰期D.4.46个半衰期E.6.64个半衰期

地高辛t1/2为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约( )。A. 2dB. 3dC. 5dD. 7dE. 9d

地高辛的t为36h,按每日恒量维持法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约需A.12dB.2dC.7dD.5dE.6d

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是A.4个半衰期B.2个半衰期C.3个半衰期D.1个半衰期E.5个半衰期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药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定时恒量给药需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B.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E.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

地高辛t1/2为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2dB3dC5dD7dE9d

地高辛t1/2为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2dB、3dC、5dD、7dE、9d

地高辛采用每日维持量给药法的原因是()A、抗心力衰竭作用强于其他强心苷类药物B、口服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C、部分经肝肠循环,作用维持时间长D、血浆蛋白结合率低,血药浓度高E、半衰期适中,短期内可达稳态血药浓度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0.3g/次,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

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有()A、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无关B、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有关C、单位时间消除药量等比D、单位时间消除药量等差E、连续给药5个半衰期达稳态血药浓度(Css)

地高辛的半衰期是36h,估计每日给药1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应该是:A、24hB、6~7dC、48hD、36hE、2d

多选题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多剂量血管外给药时()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B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C每一次给药周期的峰浓度在两次给药间隔内D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以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程度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

单选题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有关稳态血浓度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增加剂量能升高稳态血药浓度B剂量大小可影响稳态血药浓度到达时间C首次剂量加倍,按原间隔给药可迅速达稳态血药浓度D定时恒量给药须经4~6个半衰期才可达稳态血药浓度E定时恒量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与清除率有关

单选题单室模型药物恒速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血药浓度75%。所需要的滴注给药时间( )。A1个半衰期B2个半衰期C3个半衰期D4个半衰期E5个半衰期

单选题地高辛t1/2为33h,每日给维持量,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为()A2dB3dC5dD7dE9d

单选题某药的半衰期是7h,如果按0.3g/次,一天给药3次,达到稳态血药浓度所需时间是()A5~10hB10~16hC17~23hD24~28hE28~36h

单选题多剂量给药又称重复给药,系指按一定剂量、一定给药间隔、多次重复给药,才能达到并保持在一定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之内的给药方法。某药具有单室模型特征,血管外重复给药的特点是()A稳态的达峰时等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B稳态的达峰时大于单剂量给药的达峰时C通常以达坪分数为标准计算蓄积系数DD.稳态时,一个给药周期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等于单剂量给药曲线下的总面积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仅与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有关F已知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和给药间隔可求出达坪分数和体内药物蓄积程度

多选题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点有()A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无关B半衰期与血药浓度有关C单位时间消除药量等比D单位时间消除药量等差E连续给药5个半衰期达稳态血药浓度(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