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升/分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升/分,稀释后的浓度是多少()。A、0.01%B、0.009%C、0.05%D、0.005%E、0.001%

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升/分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升/分,稀释后的浓度是多少()。

  • A、0.01%
  • B、0.009%
  • C、0.05%
  • D、0.005%
  • E、0.001%

相关考题:

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L/min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L/min,稀释后的浓度是多少A、0.01%B、0.05%C、0.001%D、0.009%E、0.005%

标准气体配制方法有几种A、直接混合法,扩散管法B、动态配气法,静态配气法C、扩散管法,渗透管法D、直接混合法,动态配气法E、静态配气法,扩散管法

用动态法配气,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L/min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L/min,稀释后的浓度是A、0.001B、0.00009C、0.0005D、0.00005E、0.00001

与静态配气法比较,动态配气法的主要优点是A、操作简单B、使用的设备简单C、配气快速D、可以得到一个浓度稳定的标准气E、只需要一个浓气源

下列哪种关于标准气体配制方法的分类是正确的A、直接混合法和扩散管法B、动态配气法和静态配气法C、扩散管法和渗透管法D、直接混合法和动态配气法E、静态配气法和扩散管法

利用直接稀释法动态配气,已知原料气浓度0.1%,原料气流量2L/min,稀释气流量20L/min,则标准气浓度为( )。A.0.011%B.0.010%C.0.009%D.0.008%E.0.005%

过量空气系数为1的混合气为()A、浓混合气B、稀混合气C、标准混合气D、非标准混合气

过量空气系数为1的混合气为()。A、浓混合气B、稀混合气C、标准混合气D、较浓混合气

用渗透管动态配气,放渗透管水浴的控温精度为()A、±0.1℃B、±0.5℃C、±0.8℃D、±1.0℃E、±1.5℃

保证动态配气浓度准确的关键因素是()。A、测量方法准确B、管道无灰尘C、稀释气流量稳定且恒温D、稀释气流量稳定、管道用惰性材料E、室温恒定

标准气体配制的方法通常分为。()A、动态配气法B、静态配气法C、混合配气法

氧化微库仑法的标准气样的配制过程是用安瓿球称取适量丙硫醇或甲硫醚,称准至0.1mg,将其置于已知体积的配气瓶中,用真空泵将配气瓶抽至2.7kPa以下,用力摇动气瓶使其安瓿球破裂,用氮气将气瓶充至表压()A、50KPa左右B、40KPa左右C、30KPa左右D、20KPa左右

分层燃烧的混合气是在火花塞的周围形成____混合气,在燃烧室的大部分区域形成____混合气。()A、较浓较稀B、较稀较稀C、较稀较浓D、较浓较浓

发动机冷起动时,要求供给()的混合气,使进入气缸的混合气中含有足够的汽油蒸汽,以保证发动机顺利起动。A、极浓B、极稀C、浓D、稀

空燃比大于14.7的混合气为()A、浓混合气B、稀混合气C、理论混合气D、功率混合气

发动机中等负荷时,化油器需供给的混合气是()。A、稍稀B、加浓C、极浓D、浓度不变

由高浓度标准气配制成低浓度的标准气,配气方法包括()和()。

动态配气是将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以较小的流量()地送到气体混合器中。

单选题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升/分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升/分,稀释后的浓度是(  )。A0.01%B0.009%C0.05%D0.005%E0.001%

多选题标准气体配制的方法通常分为。()A动态配气法B静态配气法C混合配气法

单选题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L/min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L/min,稀释后的浓度是()A0.01%B0.009%C0.05%D0.005%E0.001%

填空题由高浓度标准气配制成低浓度的标准气,配气方法包括()和()。

单选题分层燃烧的混合气是在火花塞的周围形成____混合气,在燃烧室的大部分区域形成____混合气。()A较浓较稀B较稀较稀C较稀较浓D较浓较浓

单选题用动态配气方法将已知浓度为0.1%的浓气以0.1L/min的流量与稀释气混合,稀释气流量为1.0L/min,稀释后的浓度是()。A0001B00009C0005D00005E00001

填空题动态配气是将已知浓度的原料气,以较小的流量()地送到气体混合器中。

单选题保证动态配气浓度准确的关键因素是(  )。A测量方法准确B管道无灰尘C稀释气流量稳定且恒温D稀释气流量稳定、管道用惰性材料E室温恒定

单选题用渗透管动态配气,放渗透管水浴的控温精度为()A±0.1℃B±0.5℃C±0.8℃D±1.0℃E±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