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茵痢病人的典型症状,其原因为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B.外毒素对肠黏膜损伤C.痢疾杆菌侵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D.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E.痢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

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茵痢病人的典型症状,其原因为

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

B.外毒素对肠黏膜损伤

C.痢疾杆菌侵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

D.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

E.痢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


相关考题:

男性,40岁,发热3d伴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0余次,量少,有粘冻及脓血。大便光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粘液(++),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此病的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以肠道哪一段为主A、回盲部B、回肠末端C、乙状结肠与直肠D、整个结肠E、盲肠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菌痢病人典型症状,其原因为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B、外毒素对肠粘膜损伤C、痢疾杆菌侵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D、痢疾杆菌侵入粘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E、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为预防菌痢传播应以以下哪一措施为主A、合理治疗病人B、管理粪便C、及时发现与治疗带菌者D、药物预防E、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

男性,40岁,发热3天伴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0余次,量少,有黏胨及脓血。大便光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黏液(++),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此病的病理变化部位主要以肠道哪一段为主A、回盲部B、回肠末端C、乙状结肠与直肠D、整个结肠E、盲肠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菌痢病人的典型症状,其原因为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B、外毒素对肠黏膜损伤C、痢疾杆菌侵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D、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E、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为预防菌痢传播应以以下哪一措施为主A、合理治疗病人B、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C、及时发现与治疗带菌者D、药物预防E、管理粪便

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B、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C、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D、单核细胞等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下述哪种物质内生致热原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B.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C.体内的抗体复合物D.体内肾上腺皮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属于内生致热原的原因是A、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B、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C、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D、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E、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热原

女孩,12岁。因发热1d,呕吐1次,腹痛,腹泻6次,大便呈脓血样,有里急后重。大便常规:粘液++,白细胞50~60/HP,红细胞20~25/HP,吞噬细胞3~5/HP。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主要病变的部位是A、回盲部B、盲肠C、升结肠D、乙状结肠及直肠E、横结肠末端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是由于A、肠毒素对肠粘膜的刺激B、痢疾杆菌内、外毒素的共同作用C、内毒素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所致D、痢疾杆菌侵入粘膜下层引起炎症E、痢疾杆菌侵入粘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所致[假设信息]大便培养宋氏痢疾杆菌阳性,根据药敏试验予氟哌酸治疗,3d后症状消失。复诊时告诉患儿及家长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人的隔离期应是A、症状消失后1周B、有效抗生素治疗7~10d后C、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D、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3次阴性E、症状消失后,停药2d后,大便培养连续2次每天1次阴性

细菌性痢疾的典型症状腹痛、腹泻、脓血便是由于A.肠毒素对肠黏膜的刺激B.内毒素激活内外毒素的共同作用C.内毒素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源所致D.痢疾杆菌侵人黏膜下层引起炎症E.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所致

男性,40岁,发热3天伴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0余次,量少,有黏冻及脓血。大便光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黏液(++)。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菌痢患者典型症状,其原因为()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B.外毒素对肠黏膜损伤C.痢疾杆菌侵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D.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E.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

七、男性,40岁,发热3d伴腹痛、腹泻,大便每天20余次,量少,有粘冻及脓血。大便光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黏液(++)。腹痛、腹泻、脓血便是菌痢病人典型症状,其原因为()A.内毒素被吸收后激活白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B.外毒素对肠黏膜损伤C.痢疾杆菌侵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D.痢疾杆菌侵入黏膜固有层后引起小血管痉挛从而形成浅表溃疡E.痢疾杆菌及内毒素、外毒素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