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50岁,间断性胸痛1个月,常于劳累时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2mV,考虑为劳力型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像(静态及负荷)的表现应为A、下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B、后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C、下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D、侧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E、前壁可逆性放射性缺损为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行何种检查A、动态心电图B、冠状动脉造影C、超声心动图D、胸片E、腹部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可能为A、左主干B、左前降支C、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D、左前降支或对角支E、左主干或左前降支

患者男性,50岁,间断性胸痛1个月,常于劳累时发作。胸痛发作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2mV,考虑为劳力型心绞痛。心肌灌注显像(静态及负荷)的表现应为A、下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B、后壁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C、下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D、侧壁不可逆性放射性稀疏或缺损

E、前壁可逆性放射性缺损

为明确诊断,该患者应行何种检查A、动态心电图

B、冠状动脉造影

C、超声心动图

D、胸片

E、腹部超声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病变血管可能为A、左主干

B、左前降支

C、右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

D、左前降支或对角支

E、左主干或左前降支


相关考题:

男性患者,58岁。劳累后心前区闷痛8年,近1周常因夜间胸痛而惊醒,发作时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ST段呈单向曲线型上抬0.2mV,缓解后上抬消失,发作时最不宜用的药物是A、β受体阻滞剂B、卡托普利C、硝酸甘油D、硝苯地平E、丹参制剂

下列哪一项是劳力型心绞痛典型的心电图改变?A.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可伴有T波低平或倒置B.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上斜型降低C.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抬高型升高,伴高尖T波D.某导联ST-T呈鱼钩型降低,伴于波倒置E.全部导联(除aVR导联外)ST段下移、0.05mV

患者阵发胸痛,发作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15mV,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心包炎B、心肌炎C、典型心绞痛发作D、变异型心绞痛发作E、正常变异

下列关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B、心电图原有ST-T改变,胸痛发作时可转为正常C、心绞痛缓解后,ST段可恢复正常D、常出现异常Q波E、出现ST段抬高

男性,65岁。2个月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发作与劳累关系不大,常在半夜或凌晨5时发作。该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特征是( )A.ST段抬高B.ST段下移≤1mmC.ST段下移>lmmD.ST段无变化

下列哪一项是劳力型心绞痛典型的心电图改变( )A.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可伴有T波低平或倒置B.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上斜型降低C.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抬高型升高,伴高尖T波D.全部导联(除aVR导联外)ST段下移0.05mV

男性,65岁。2个月来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发作与劳累关系不大,常在半夜或凌晨5时发作。该患者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特征是() A. ST段抬高B. ST段下移≤1mmC. ST段下移>1mmD. ST段无变化

下列哪一项是劳力型心绞痛典型的心电图改变A.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水平型或下垂型降低,可伴有T波低平或倒置B.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上斜型降低C.发作时某些导联ST段呈抬高型升高,伴高尖T波D.全部导联(除aVR导联外)ST段下移0. 05mV

下列关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表现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B心电图原有ST-T改变,胸痛发作时可转为正常C心绞痛缓解后,ST段可恢复正常D常出现异常Q波E出现ST段抬高

以下患者中,哪些不宜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A男性,65岁,胸痛发作持续4小时。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呈弓背样抬高6mm;MB-CK明显升高。B男性,75岁,胸痛发作持续2小时。心电图示V1~3导联ST段水平样压低4mm,MB-CK轻度升高。C女性,66岁,持续胸痛持续6小时。就诊时,胸痛已经缓解,离起病已过20小时。心电图确诊为AMI。D男性,57岁,胸骨后反复劳力性疼痛8月,每次持续10分钟。E男性,59岁,胸痛发作持续18小时,确诊为广泛前壁AMI。就诊时仍持续胸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