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错误的是 A、痢疾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与初病的水样腹泻有关B、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各种毒血症症状C、中毒型痢疾的发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D、痢疾杆菌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E、痢疾杆菌的内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

关于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错误的是

A、痢疾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与初病的水样腹泻有关

B、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各种毒血症症状

C、中毒型痢疾的发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

D、痢疾杆菌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

E、痢疾杆菌的内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


相关考题:

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是

为考核口服痢疾弧菌疫苗预防细菌性痢疾的效果,将1000名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疫苗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500人。以血清抗体的阳转和细菌性痢疾发病率的下降为结局变量指标,随访观察2年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疫苗组的痢疾杆菌抗体阳转者450人,对照组的抗体阳转者50人;疫苗组发生细菌性痢疾病人15人,对照组发生细菌性痢疾病人60人。该研究中主要结局变量是A、细菌性痢疾发病率B、抗体阳转率C、服苗率D、随访率E、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和抗体阳转率该研究中次要结局变量是A、细菌性痢疾发病率B、抗体阳转率C、服苗率D、随访率E、细菌性痢疾发病率和抗体阳转率该研究中疫苗对细菌性痢疾的保护率是A、89%B、0.3%C、1.2%D、90%E、75%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严重脱水B、微循环障碍C、酸碱平衡紊乱D、电解质紊乱E、细胞内液大量丢失

下列观点恰当的为 A、细菌性痢疾于秋冬季节易发病B、细菌性痢疾属急性传染病C、细菌性痢疾易复发和重复感染D、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引起的痢疾样变E、细菌性痢疾潜伏期可达2个月

关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 ) A、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B、其致病力取决于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吸附和侵袭力C、进入肠道的细菌要克服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D、细菌进入固有层才能引起粘膜炎症E、痢疾杆菌不能侵入血流发生败血症

关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叙述错误的是 ( ) A、个别机体对痢疾杆菌产生的内毒素敏感而产生强烈的变态反应B、内毒素直接作用于全身小血管痉挛引起急性微循障碍C、肠粘膜病变重出现脓血便D、内毒素引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E、脑微循障碍,引起脑水肿

关于细菌性痢疾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我国主要流行B群福氏志贺菌B. 血培养常可检出痢疾杆菌C. 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者为慢性菌痢D. 菌痢可重复发病E. 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在结肠

关于细菌性痢疾发病机制错误的是A.痢疾杆菌侵入肠黏膜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B.内毒素吸收后可引起各种毒血症症状C.痢疾杆菌所产生的肠毒素与初病的水样腹泻有关D.痢疾杆菌的内毒素引起肠黏膜炎症、坏死,从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E.中毒型痢疾的发生与个体反应性有关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细胞内液大量丢失B.酸碱平衡紊乱C.严重脱水D.微循环障碍E.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