ρ本项目()为本项目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ρ区域消减()为区域消减污染源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当无法获得不达标区规划达标年的区域污染源清单或预测浓度时,可按()公式计算实施区域消减方案后预测范围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A.k=[(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100%B.k=[(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ρ本项目(a)*100%C.k=[(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ρ区域消减(a)*100%D.k=[(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100%

ρ本项目()为本项目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ρ区域消减()为区域消减污染源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当无法获得不达标区规划达标年的区域污染源清单或预测浓度时,可按()公式计算实施区域消减方案后预测范围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

A.k=[(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100%
B.k=[(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ρ本项目(a)*100%
C.k=[(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ρ区域消减(a)*100%
D.k=[(ρ本项目(a)-(ρ区域消减(a)]/(ρ本项目(a)*100%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2019年)某供热项目位于环境空气二类功能达标区,正确排放情况下,下列预测结果能作为项目大气环境影响可以接受条件的是( )。A.S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550ug/m3B.NO 2小时浓度预测值为85ug/m3C.PM 2.5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13ug/m3D.PM 10年均浓度预测最大值为20ug/m3

(2019年)某水泥厂项目对所有网格点pm 2.5年均浓度贡献值为1.25ug/m3,日均浓度为2.54ug/m 3,区域削减源对所有网格点pm 2.5年均浓度贡献值为1.64ug/m3,日均浓度为3.42ug/m 3,则该项目预测范围内年平均浓度质量变化率K值为( )。A.-23.8%B.-25.7%C.-50.8%D.-52.0%

对于新增污染源的非正常排放,对主要预测因子进行计算,需要预测的计算点是()。A:环境空气保护目标B:网格点C: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D:区域平均浓度点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情景中,属于常规预测情景的有( )。A.预测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日平均质量浓度B.预测削减污染源非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C.预测被取代污染源正常排放小时平均质量浓度D.预测与拟建项目相关的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年平均质量浓度

某新建项目经判定需要预测二次污染物PM2.5,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关于其预测范围说法正确的是()。A. 应覆盖PM 2.5 日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B. 应覆盖PM 2.5 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C. 应覆盖PM 2.5 日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D. 应覆盖PM 2.5 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

(2019年)p本项目()为本项目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p区域消减()为区域消减污染源对所有网格点的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的算数平均值ug/m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当无法获得不达标区规划达标年的区域污染源清单或预测浓度时,可按()公式计算实施区域消减方案后预测范围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A.k=[p区域消减(a)-p本项目(a)]/p区域消减(a)*100%B.k=[p区域消减(a)-p本项目(a)]/p本项目(a)*100%C.k=[p本项目(a)-p区域消减(a)]/p区域消减(a)*100%D.k=[p本项目(a)-p区域消减(a)]/p本项目(a)*100%

针对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下列预测情景中,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要求的是( )。A.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B.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C.网格点日平均质量浓度预测D.网格点小时平均质量浓度预测

某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区PM10最大日均浓度预测值为0.05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值范围为0.08~0.12mg/m3,日均浓度现状监测平均值为0.10mg/m3。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评价区PM10最大点的最终环境影响日均浓度值是( )mg/m3。A.0.05B.0.13C.0.15D.0.17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预测评价项目建成后各污染物对预测范围的环境影响时,下列关于达标区环境影响叠加,正确的是()。A. 本项目贡献浓度B.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C.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环境质量现状浓度D. 新增污染源贡献浓度-“以新带老”污染源贡献浓度-区域削减污染源贡献浓度+其他在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拟建项目污染源贡献浓度+环境质量现状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分为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络点以及区域()。A:最大小时浓度B:年平均浓度C:典型日平均浓度D:最大地面浓度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A.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贡献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贡献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贡献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实施区域消减方案后预测范围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为()时,可判定项目建设后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改善。A.K≤-20%B.K≤20%C.K≥-20%D.K≥20%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不达标区域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可以接受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包括()A.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长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B.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日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其中一类区≤10%)C.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D.项目环境影响满足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下列关于二级评价项目非正常排放情况下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A.预测网格点处的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B.预测网格点处的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C.预测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D.预测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的区域。A.5%B.10%C.3%D.1%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若认为环境影响可以接受,下列属于达标区域新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满足的条件有()。A.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短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0%B.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30%C. 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下污染物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10%D. 项目环境影响符合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关于预测范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并覆盖各污染物长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0%的区域;B.对于经判定需预测二次污染物的项目,预测范围应覆盖PM2.5和O3短期浓度贡献值占标率大于1%的区域;C.对于评价范围内包含环境空气功能区一类区的,预测范围应覆盖项目对一类区最大环境影响;D.预测范围一般以项目污染源为中心,边长2.5km的区域。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下列属于不达标区域新建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应考虑的指标有()。A. 短期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B. 年均浓度贡献值的最大浓度占标率C. 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D. 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为()。A: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B: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C: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D:环境空气敏感区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可分()。A:区域地面下风向轴线浓度点B: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C:环境空气敏感区D: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案的内容包括计算()。A、日平均浓度B、季平均浓度C、年平均浓度D、区域及各环境空气敏感点的小时平均浓度

单选题实施区域消减方案后预测范围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率K为( )时,可判定项目建设后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整体改善。AK≤-20%BK≤20%CK≥-20%DK≥20%

单选题区域规划项目需预测主要污染物年平均质量浓度和( )达标情况。A日平均质量浓度B小时质量浓度C日最大质量浓度D保证率日平均质量浓度

不定项题下列内容关于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说法正确的是( )。A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150 mB厂界外预测网格分辨率不应超过50 mC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最远垂直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D从厂界起所有超过环境质量短期浓度标准值的网格区域,以自厂界起至超标区域最远距离作为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单选题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时,对于不达标区项目需叠加达标规划中达标年的目标浓度,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下列公式正确的是( )。A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B新增污染源预测值一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C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一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一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D新增污染源预测值+达标年目标浓度+其他在建、拟建污染源计算值+区域消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环境影响

单选题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 2-2008)中的常规预测情景组合中,预测内容的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是指( )。A平均值B最小值C最大值D据污染源的类别来确定掌握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分析与应用

单选题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包括()。A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三类B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两类C环境空气敏感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两类D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网格点和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