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关于“地理的圈层结构”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内容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部分内容。探索:盒子里面是什么?1.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一样的密封小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件不同的物品。2.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搓、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思考: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内部信息的?※学习指南1.地球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2.地球外部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提示:在阅读的时候把每个标题用个“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改写一下,并在阅读的时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习活动等),并说明设理由。

阅读关于“地理的圈层结构”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试验)的内容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部分内容。
探索:盒子里面是什么?
1.老师提前准备三个外表一样的密封小盒子,里面分别装有一件不同的物品。
2.请学生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如搓、拍、称重等,猜测里面装的到底是什么物品。
思考:如果请你研究地球内部的信息,这个小实验对你有什么启发?科学家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地球内部信息的?
※学习指南
1.地球内部的结构可分为几层?各有什么特征?
2.地球外部的结构包括哪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征?
提示:在阅读的时候把每个标题用个“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改写一下,并在阅读的时候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外部到内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在不同的物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习活动等),并说明设理由。


参考解析

解析:(1)①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知道地核、地幔、地壳的基本特征。知道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的构成。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训练,提高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学会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和强烈欲望。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2)【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电影“2012末日预言”片段,引入课题。提问如何了解鸡蛋结构?反问如何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呢?教师讲述: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我们所能直接探测到的只是地球浅浅的一层表层,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因此,地震波研究是目前采用的推测地球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设计意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新课教学】地球具有圈层结构,从内部到外部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后三个圈层为地球的内部圈层。①划分依据:地震波教师设问: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分几种?不同的地震有哪些传播特点?教师展示:结合生活实例,如绳子的抖动、声音的传播,来讲解纵波与横波的概念;利用动画演示地震波纵波与横波自地下向地表传播过程。学生总结:完成“纵波与横波的特点”填充表格。特点分类传播速度所经物质状态共同点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横波较慢固体设计意图:用直观的动画和形象的生活实例,来解释地震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②圈层的划分猜想假设:展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推测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并绘制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后。设计意图:利用地图创设探究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也为地理课堂教学生成提供平台。展示图像:“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问题引导:地球内部存在几个不不连续界面?它们的位置在哪里?

相关考题: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 )。A.教学策略B.教学过程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设计

__________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织起来进行活动 的结构。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A.教学策略B.教学过程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设计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要求:(1)探究实验中每个实验步骤相应的实验现象及原因。(2)完成“分子运动现象”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绘制地球的内部圈层示意图,注明圈层名称和界限,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12分)

阅读关于“自然地理的差异性”的图文资料,按照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垂直分异规律”的部分内容。要求:(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2)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科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包括教师、学生的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阅读关于“人口迁移”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要求:“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材料二某版本教材书中关于“人口迁移”的内容。 要求: (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

绘制太阳圈层示意图,注明圈层名称,并简述其在地理教学中的教学意义。

阅读关于“大洲和大洋”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材料二下图为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1)对本节内容的教材和教法进行分析。(9分) (2)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略去教学过程)。(15分)

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网,量算距离"。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地图"中"比例尺"的有关内容。阅读关于"地图"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9分)(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并说明设计理由。(15分)

阅读关于“地图的阅读”的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材料二人教版教科书中关于“地图的阅读,,的内容 阅读地图,要学会使用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多用线段表示,标注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千米,有的是数字式。 阅读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指向标判读方向。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确定方向。 问题:(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

阅读关于“34个省级行政区”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此标准要求:“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材料二下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地理教材中的一页。 要求:设计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出探究性),并说明设计意图。

阅读关于“中国气候”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注(2001版)》中内容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中国气候”有关内容(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设计依据。(16分)

阅读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图文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内容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内容。要求:(1)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8分)(2)设计本课主要的教学环节,并说明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16分)

阅读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内容标准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的相关内容。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阅读关于“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的图文资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内容标准要求:“用事例说明四大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材料二某版本教科书中关于“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的内容。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村落和南方村落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活动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 要求: (1)写出本课的知识组成。(9分) (2)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组成,设计教学过程要点(应包括教师、学生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15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某物理单教科书关于“电与磁”一章某节的一个演示实验如图10所示。任务:(1)这个演示实验用了什么物理知识的教学(2).用此实验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简述动能定理的内容。 (2)完成该节课的教学片段的设计,其中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不少于300字)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材料:某高中物理教科书“光的衍射”一节中介绍的单缝衍射示意图。任务:设计教学片段,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分析实验装置和实验现象。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教学设计。材料:图l所示为高中物理某教科书“全反射”一节中的演示实验。任务: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向学生介绍全反射现象。

请阅读下面材料内容,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 要求:(1)拟写本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6分) (2)设计一个主题为“辩证看待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情境教学片段。(20分)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师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是指()A、教学策略B、教学过程C、教学组织形式D、教学设计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途径C、教学结构D、教学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单选题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组织形式B教学途径C教学结构D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