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瑨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A.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C. “多予、少取、放活” D. “统筹、协调、扶持”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瑨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 “多予、少取、放活” D. “统筹、协调、扶持”


参考解析

解析:【命题依据】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 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 困难,最需要加快。而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 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一项长期和 艰巨的任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 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解题思路】
(1)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的国内时政。
(2)本题属于直接性出题,考查识记。
(3)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2003年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大了解决“三农”问 题的力度,抵御住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严重冲击,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严重 影响,实现了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
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现阶段农民 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映,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 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 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 制上有一个大的转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党的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 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 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不断扩大的趋势。
“多予、少取:放活”,是党中央对新时期“三农”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多单,就是要加大对 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放活,就是 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 收的积极性。

相关考题: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 )A.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B.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C.继续保持主要农产品供给D.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A.提高农民素质B.推进产业化C.促进农民增收D.做好发展规划

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C.多予、少取、放活D.统筹、协调、扶持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锁定“三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颁布了( )。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工作若干政策的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行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I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于政策的意见》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的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C.“多予、少取、放活”D.“统筹、协调、扶持”

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的做好农 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C. “多予、少取、放活” D. “统筹、协调、扶持”

2018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下列选项中,属于农民增收途径的有_______。A.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B.增加农民政府转移性收入C.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D.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一条基本经验就是让更多农民走出土地,让更多农民充分就业,让工资性收入、创业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多元收入结构中的主体支撑。这表明(  )。①劳动就业是民生之本②多元化的收入结构是农民增收的前提③完善分配政策是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助推了农民增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和()工作。

2004年中央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主要精神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A、提高农民素质B、推进产业化C、促进农民增收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提出的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将技术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由企业在职职工参加失业保险3年以上放宽至()。A、6个月以上B、1年以上C、18个月以上D、2年以上

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是()A、继续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势头B、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C、继续保持主要农产品供给D、快速增加农民收入

下列文件属于中央一号文件的有()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A、提高农民素质B、推进产业化C、促进农民增收D、发展现代农业

2004、2005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两个文件是().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农民增加收入()A、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B、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C、有助于实现社会成员财产的均等化D、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

问答题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工作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单选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把()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A提高农民素质B推进产业化C促进农民增收D发展现代农业

填空题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在农民工发生工伤后,要做好()、()和()工作。

单选题“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伟大进程中一直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自1982年起至2009年2月1日共发布了11个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部署。最新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多选题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农民增加收入()A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B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C有助于实现社会成员财产的均等化D有助于消除城乡差别

单选题2004年1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强调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农民增加收入()A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B有助于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C有助于实现社会成员财产的均等化

多选题2004、2005连续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两个文件是().A《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B《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D《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