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的全国优秀班主任冯恩洪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督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冯老师感到这个班的舆论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了解,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书了。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冯老师确定了启发学生自发学习、自觉改正错误行为的教育方案。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是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并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同时,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30年后悔恨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比挨了打还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这句名言的教导。”有的还写道:“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说说容易,做到却不简单。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冯老师把这些答卷上的语言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带时再次接受教育。结合本案例回答: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上海市的全国优秀班主任冯恩洪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性,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督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冯老师感到这个班的舆论和学生行为规范的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了解,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书了。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冯老师确定了启发学生自发学习、自觉改正错误行为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是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出他的品格。”并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同时,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30年后悔恨心情的故事,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比挨了打还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这句名言的教导。”有的还写道:“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说说容易,做到却不简单。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偷看了书本。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冯老师把这些答卷上的语言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带时再次接受教育。结合本案例回答:什么是说服法?运用说服法进行德育有哪些基本要求?


参考解析

解析:(1)说服法的含义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教师在运用该方法时,要结合以往的教学和说服经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讲道理,举事例,让学生能深刻体会这种真实的情景。学生在这种深刻的体会中,对以往认识形成冲击,在矛盾之处颠覆此前的观念与意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认识,构成新的正确的观点。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运用不同的方式,可以是讲。解、可以是谈话,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参加讨论,对一些观点进行反驳,提出自己的看法。
(2)说服法的基本要求
①明确的目的性。说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个别特点,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符合要求,切中要害,启发和触动他们的心灵,切忌一般化、空洞冗长、唠叨。在对学生进行谈话时,有必要明确谈话的目的,事先对达到什么目的形成构建,然后再根据这个目的进行交谈,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尽量避免过长的讲解,这样容易冲淡原有的主题,使得学生对此次谈话的目的不甚了解,达不到原定的目的。
②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说服要注意给学生以知识、理论和观点,使他们受到启发,获得提高,所选的内容、表达的方式要力求生动有趣、喜闻乐见。教师在运用该法时,应尽量避免说一堆空泛的理论,这些理论很可能不着边际,也难以反映应有的主题。教师可以将讲道理和举实例结合起来,通过案例的分析来阐明深刻的道理,同时在说理的过程中,注重话语的节奏,不应太快,同时要注意谈话的趣味性和有意义性。
③注重时机。说服的成效,往往不取决于花了多少时间,讲了多少道理,而取决于是否善于捕捉教育的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教师在运用说服法时,应该把握时间的度,既不要太长,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和反感;也不要太短,很可能学生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在学生将懂未懂的时候,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思考。有可能学生在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将老师说的道理弄明白,如果学生还没有明白,继续进行诱导,到适当的程度再戛然而止。
④以诚待人。教师的态度要诚恳、深情、语重心长、与人为善。只有待人以诚,才能叩开学生心灵的门户,使教师讲的道理易被学生所接受。教师着重在于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份态度既深藏于心,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主要是要让学生明白做老师的一片苦心,这点很重要。教师信任学生,学生就会以相同的态度来进行回报,对教师也非常信任,教师在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将虔诚的态度和对学生的关爱都体现出来,必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相关考题:

根据下列材料,请回答 43~44 题:白老师是高三(一)班和高三(二)的语文老师。他在开始学习新的阅读课时,对高三(一)班的学生宣布两点:第一,学完后测验,以了解其阅读成绩;第二,两周后要参加知识竞赛,考查这个内容。而在高三(二)班忘记了提示这一点。结果发现,虽然第一次测验的成绩两班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知识竞赛的时候,(一)班的成绩显著优于(二)班的成绩。第 43 题 该案例中体现了( )对学习效果的影响。A.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B.学习者的主动性C.学生的学习策略D.练习

某中学初三班会课。班主任冯老师别出心裁,搞一次评选“最差学生”的民意测验活动,并规定凡得三票以上的同学都要在黑板上挂名。投票结果,小明得二票,但名字照样写在黑板上。小明感到不解。班主任冯老师说“小明情况特殊,他干了坏事。”小明当场提出质问。班主任冯老师说“你经常给老师取绰号。”小明否认,坚持要与班主任冯老师说清楚,进而师生发生争执。班主任冯老师火冒三丈,打了小明两个耳光,小明生气地摔门而去。问题试用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分析上面的德育案例,具体说明其中哪些地方体现(违反)了哪些德育原则。

能力测试,是测量个体不因外界环境而变化的、较稳定的、表现在认知能力方面的心理特质的一种测验。根据这个定义,下列测验属于能力测验的是( )A.为了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刘老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了一次测验,结果发现 80%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B.为了对新转来的一批学生进行分班,学校对他们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主要看他们现在掌握知识的情况,应该进入哪个班级学习。C.为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李老师专门为他们组织了一次测验,测验的题目大都比较容易,以发现他们学习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D.某校在选拔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班的学生时,除了看其平时考试的数学成绩外,有特地实施了一次智力测验,看其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决定是否有长远发展。

班主任冯老师因教师节学生没有给老师送礼,以各种难听的语言训斥学生,当场重选班长。此事被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泛热议,大家认为老师索礼和谩骂学生的行为严重违反了教师职业道德,县教育局调查核实后,暂停冯老师的教学工作,并根据《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规定对冯老师给予行政处分。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看,冯老师的行为违反了( )。A.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要求B.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的要求C.作风正派,廉洁奉公的要求D.语言规范.不讽刺学生挖苦学生的要求

魏书生对刚接任的一个班级进行摸底测验,满分100分的试卷,有个学生的语文只考了8分。魏老师找他谈话。谈话中,魏老师开门见山地说:“我听语文老师说,你上课根本就不听讲,是吗”学生答:“是。”“听你父母说,你在家也不写作业,是吗”学生回答:“是,我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想做。”魏老师说:“你根本不听讲,不学习,还能考8分,说明你挺聪明的,要是你稍微努力一下,肯定会比这次考得好。”魏老师把他叫到自己跟前打开试卷,帮他分析每一道题,哪些是只要去学习记忆就可以掌握的,哪些是需要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在以后的日子里,魏老师允许这个学生上课不听讲,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学习;在期中考试时这个学生的语文考了40多分。之后魏老师继续帮他检查学习的效果,帮他确定学习内容,不断地督促、检查他的学习落实情况。到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个学生的语文已经可以考到70多分了。就这样魏老师转化了一个语文成绩很差的学生。请用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理论对该材料进行分析。

材料: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课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菜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究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问题:请运用新课改的学生观分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课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 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 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 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 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 问题: 请运用新课改的学生观分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14分)

数学课上,林老师让全班学生都用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解题。林老师的做法A.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B.尊重了学生发展的全面性C.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整体性D.尊重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材料:班主任冯老师面临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课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在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后,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进行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产生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问题:请运用新课改的学生观分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冯老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在班内开设了“读书小报”、“群星园”、“精彩作文赏析”“我爱发明”等专栏,展示学生作品,激励学生。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而且作为评优的参考,小华的爸爸是位戍边军人,常年不在家。冯老师将小华的成长档案整,冯老师寄来的成长档案后,小华爸爸很激动。他给冯老师回信道:“悉心培养,小华进步很大,看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愧疚之余,您的付出难以回报,现寄上边疆的一点土特产,聊表心意!”冯老师读着小华爸爸的来信很是高兴,随后也收到了小华爸爸寄来的名义将其寄来的土特产悄悄地寄给了小华的奶奶。[问题1][简答题]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冯老师的教育行为。

在以往的班级周会课上,冯老师总是极力表扬先进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后进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原以为这样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事与愿违,后进学生并没有因此跨入先进行列,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扬言:“谁稀罕那几个臭奖品!”为此,冯老师苦思冥想,积极寻找对策。偶然一次,冯老师从电视上得到启示:一些颁奖晚会都是请有名望的人做嘉宾,很是风光,我何不让后进学生做周会课的嘉宾,也“风光”一下呢?于是,冯老师安排后进学生上台,亲自给先进学生颁发奖品并送上祝词。对于这一举措,后进学生非常欢迎。他们觉得自已有了面子,很是荣幸,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先进学生握手、拥抱。有的说:“某某同学,在学习和纪律上,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祝贺你,不过下次说不定轮到你给我颁奖了……”这些耐人寻味的话,道出了他们向先进看齐的决心,大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态势。那热烈而温馨的场面感染着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案例讲述的是班主任冯老师通过让后进生做嘉宾给优秀学生颁奖,从而改变后进生对自身的看法,找回了自尊与自信的故事。后进生不是天生就后进,他们变后进有其原因与变化过程。因此,了解后进生的特点,摸清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是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请用相关原理分析以上案例。

新的学期开始了,陈老师为了测验班内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这种测验属于()。A、安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学生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 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学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学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时再一次接受教育。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学过程的(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C、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为了考查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情况,让学生编制一份测验小学两步应用题的测题属于()。A、形成性测验B、间接测验C、非正式测验D、操作评价

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学生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 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学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学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时再一次接受教育。教师把答卷制成录音带,让同学在听录音时再一次受教育,运用了(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人在回忆自己三十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讲完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请结合教师职业理念的相关理论知识,对冯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某人回忆自己30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的故事。讲究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角度对冯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

问答题在以往的班级周会课上,冯老师总是极力表扬先进学生,还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同时,对后进学生进行严肃的批评。原以为这样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然而事与愿违,后进学生并没有因此跨入先进行列,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还扬言:“谁稀罕那几个臭奖品!”为此,冯老师苦思冥想,积极寻找对策。偶然一次,冯老师从电视上得到启示:一些颁奖晚会都是请有名望的人做嘉宾,很是风光,我何不让后进学生做周会课的嘉宾,也“风光”一下呢?于是,冯老师安排后进学生上台,亲自给先进学生颁发奖品并送上祝词。对于这一举措,后进学生非常欢迎。他们觉得自已有了面子,很是荣幸,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先进学生握手、拥抱。有的说:“某某同学,在学习和纪律上,你是我学习的榜样。”有的说:“祝贺你,不过下次说不定轮到你给我颁奖了……”这些耐人寻味的话,道出了他们向先进看齐的决心,大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态势。那热烈而温馨的场面感染着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案例讲述的是班主任冯老师通过让后进生做嘉宾给优秀学生颁奖,从而改变后进生对自身的看法,找回了自尊与自信的故事。后进生不是天生就后进,他们变后进有其原因与变化过程。因此,了解后进生的特点,摸清后进生“后进”的原因,是教育和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请用相关原理分析以上案例。

多选题资料:李老师为了帮助班上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在一次考试中故意降低了考试的难度,结果全班学生都考了比平时高的分数。当成绩公布时,全班同学都喜形于色,甚至有些忘乎所以了。见此情况,李老师说:“大家考得好,我也很高兴,但是大家要想想,为什么每个同学都比过去考得好呢?”李老师这样做对吗,为什么()A李老师的话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B李老师的考试设计符合促进性原则C李老师有意降低考试难度违背了教学原则D李老师的做法满足了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需要E李老师希望学生能对这次成绩的提升进行外部归因

单选题教英语的张老师告诉学生自己刚刚搬了新居,并问学生是否想了解自己新居的情况及想知道哪些情况,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刚学的单词和句型进行讨论。讨论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向张老师提问,并从张老师那里得到问题的答案。张老师的做法有利于()。A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家庭情况B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C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单选题冯老师孩子比较小,家里事情较多,经常没有时间批改作业,为了减轻自己 的工作量,经常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忙批改作业。冯老师违背了( )。A爱国守法B爱岗敬业C教书育人D关爱学生

单选题新的学期开始了,陈老师为了测验班内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组织了一次摸底测验,这种测验属于()。A安置性评价B诊断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形成性评价

单选题初二(1)班小王同学在黑板上画了个漫画,并写上“班长是班主任的小跟班”。班主任冯老师看了,发现漫画真画出了自己的特征,认为他有绘画天赋。于是请他担任班上的板板和班刊绘画编辑,并安排班长协助他。在班长的帮助下,小王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克服了散漫的毛病,后来还圆了他考取美术专业的大学梦。冯老师遵循的主要德育原则是A疏导原则B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C长善救失原则D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单选题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学生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 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学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学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时再一次接受教育。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是( )。A提高学生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D让学生学会自治自理

单选题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自修课上组织了一次无人监考的英语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他汇报,说测验情况一切正常。但是,班主任认为以这个班的学生行为规范水平还不能达到在无人监考下一切正常的程度。后来经过了解,得知这次测验看书的人不少,连班干部也看了。为了纠正学生的行为,班主任制订了启发学生自觉改正错误的教育方案。 第二天,他在黑板上写下了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永远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他要求学生把这句名言背下来,并给学生讲了一个在学生时代作过弊的人三十年后十分悔恨的故事,同时要求每个学生都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答卷》。 在答卷中,有的学生写道:“作弊发生后,老师没有批评我们,但在背名言时,我的心情比挨了打还要难受。我将永远记住这次错误,永远记住班主任老师对我们的教诲。”有的写道:“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儿,说说容易,做到却有点难。测验时我有一道10分的.题目做不出,分数的诱惑使我一念之差,犯了令我终身懊悔的错误——偷看了书本。 我的英语考卷虽然得了好分数,但在道德答卷中却得了零分。”还有的学生写道:“本来我不打算看书的,但是在看到有的同学看书时,我也跟着看了,我感到内心有愧。”全班共有22个同学在答卷中承认了测验时翻书的错误。接着班主任又把这些答卷制成了录音带,取名《心声》,让同学们在听录音时再一次接受教育。案例中教师的做法,遵循了(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单选题在教学过程中会使用许多教学评价方法,如观察法、测验、问卷调查法、面谈法等。以下有关李老师使用的教学评价方法中,哪项是不恰当的?()A一般情况下,李老师会采用课堂观察法来考查自己和学生在课上的交流情况以期在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B李老师采用测验的方法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课上的重点、难点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C在考查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适合教学内容的时候,李老师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D李老师常常会找一些学生进行面谈,希望这些学生能当面指出自己教学中的缺点和存在的问题

问答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摆在班主任冯老师面前的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一起人数众多,性质颇为严重的作弊事件。语文科代表为了帮助其他同学掌握语法知识,征得任课老师的同意,在自习课上组织同学们测验。测验结束后,班长向冯老师汇报"一切正常"。冯老师正为学生们的自觉行为感到高兴,准备给全班同学一次嘉奖。岂料课后学生反映,测验时看书的人不少,连班长也在内。怎样处理这起作弊事件呢?在全班同学面前直接提出这个问题,责令作弊者自动坦白,要求知情者检举揭发,把嫌疑分子一个个叫来办公室审问……这样的办法有什么积极的作用呢?第二天上课时,冯老师神情自若,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他在黑板上写上汤姆斯·麦考莱的一句名言:"在真相肯定永无人知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能显示他的品格。"接着又给学生们讲述了一个某人回忆自己30年前一次考试作弊时的懊悔心情的故事。讲究故事,冯老师要求每个学生记下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同时要求他们写一篇体会,题目是《心灵的答卷》。冯老师平静、沉着的态度大大出乎学生们的意料,而汤姆斯·麦考莱的名言则深深地震撼了学生们的心灵。第二天,每个同学都交出了惭愧、悔恨的"心灵答卷"。显然冯老师对这次作弊事件的处理是卓有成效的,它的教育影响十分深刻而久远。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理念角度对冯老师的做法进行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