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参考解析

解析:念珠菌性口炎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4型。
1.急性假膜型(雪口病)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人,但以新生婴儿最多见,发生率为4%,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新生儿鹅口疮多在生后2~8日内发生,好发部位为颊、舌、软腭及唇。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血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至扁桃体、咽部、牙龈。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而陈旧的病损黏膜充血消退,白色斑片带淡黄色。斑片附着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病损黏膜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可能蔓延到食管和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少数患者还可并发幼儿泛发性皮肤念珠菌病、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2.急性红斑型 急性红斑型念珠菌性口炎多见于成年人,常由于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而致,且大多数患者原有消耗性疾病,如白血病、营养不良、内分泌紊乱、肿瘤化疗后等。某些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天疱疮等,在大量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的过程中,也可发生念珠菌性口炎,因此,本型又被称为抗生素口炎。应当注意的是,这种成人急性念珠菌性口炎以舌黏膜多见,两颊、上腭、口角、唇等部位亦可发生。可有假膜,并伴有口角炎,但主要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及舌背乳头呈团块萎缩,周围舌苔增厚。患者常首先有味觉异常或味觉丧失,口腔干燥,黏膜灼痛。
3.慢性肥厚型(增殖型)可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或皮肤的内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细胞浸润,而表层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有人认为念珠菌白斑病有高于4%的恶变率,特别是高龄患者应提高警惕,争取早期活检,以明确诊断。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化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白色可由牙托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或结节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可作为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疾病症状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见于免疫不全综合征和内分泌功能低下的患者。
4.慢性红斑型本型又称牙托性口炎,多发生于戴义齿的患者。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侧面接触之腭、龈黏膜,多见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义齿承托区黏膜广泛发红,形成鲜红色弥散红斑。在红斑表面可有颗粒增生。舌背乳头可萎缩,舌质红。

相关考题:

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不包括( )A、充血B、假膜C、糜烂D、增生E、水疱

与艾滋病关系密切的念珠菌病是A、口腔念珠菌病B、支气管念珠菌病C、肺念珠菌病D、念珠菌性肠炎E、念珠菌性阴道炎

念珠菌病最常见的类型为A、口腔黏膜念珠菌病B、念珠菌性甲沟炎C、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D、消化道念珠菌病E、支气管及肺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分为 A、红斑型B、假膜型C、增生型D、口角炎E、颗粒型

口腔念珠菌病诊断要点

简述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下列哪种真菌感染常常可为艾滋病的首要临床表现:()A、毁损型甲真菌病B、体癣C、口腔念珠菌病D、皮肤念珠菌病E、股癣

简述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艾滋病的口腔表现为A、口腔念珠菌病、复发性口疮、口腔粘膜毛状白斑、口腔疱疹B、口腔溃疡、口腔疱疹、口腔毛状白斑、卡波西肉瘤C、口腔疱疹、口腔粘膜毛状白斑、口腔卡皮西内瘤、口腔念珠菌病D、扁平苔藓、口腔溃疡、口腔卡波西肉瘤、口腔念珠菌病E、增殖性红斑、扁平苔藓、口腔疱疹、复发性口疮

单选题与艾滋病关系密切的念珠菌病是()A口腔念珠菌病B支气管念珠菌病C肺念珠菌病D念珠菌性肠炎E念珠菌性阴道炎

单选题下列哪种真菌感染常常可为艾滋病的首要临床表现:()A毁损型甲真菌病B体癣C口腔念珠菌病D皮肤念珠菌病E股癣

问答题简述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多选题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分为()。A红斑型B假膜型C增生型D口角炎E颗粒型

问答题口腔念珠菌病

问答题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

单选题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表现不包括()A充血B假膜C糜烂D增生E水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