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l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直接凝集实验B.单向琼脂扩散C.间接凝集实验D.协同凝集实验E.双向琼脂扩散

检测l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

A.直接凝集实验
B.单向琼脂扩散
C.间接凝集实验
D.协同凝集实验
E.双向琼脂扩散

参考解析

解析:

相关考题: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首选检测是A.免疫电泳B.血清蛋白区带电泳C.骨髓检测D.测lg含量E.测ESR

具有补体C1q结合点的lg是A.IgE和IgDB.IgA和IgGC.IgM和IgAD.IgG和IgME.IgM和IgE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琼脂扩散B.单向琼脂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半数溶血试验(CH50)用于测定A.补体C3含量B.补体C3活性C.总补体含量D.总补体活性E.总补体活性和总补体含量

免疫溶血法检测的是单个补体成分的 ( )A、含量B、分子量C、活性D、特异性E、含量和活性

关于自身免疫疾病叙述错误的是A、Ig检测与疾病的活动或稳定有关B、活动期补体含量不变C、补体消耗增多D、缓解期补体可恢复正常E、补体通过经典途径参与免疫反应

目前临床尚在开展且广泛应用的方法为A、华氏反应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B、AP-CH50检测补体活性C、火箭免疫电泳检测补体成分D、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含量E、补体受体检测

检测可溶性抗原可采用()。 A.ELISAB.直接凝集C.补体依赖细胞毒实验D.MLEE.免疫荧光技术

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首选检测是A.免疫电泳B.测lg含量C.血清蛋白区带电泳D.骨髓检测E.本-周蛋白检测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琼脂扩散B.单向琼脂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SXB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琼脂扩散B.单向琼脂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免疫扩散B、单向免疫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免疫溶血法检测的是单个补体成分的A.含量B.分子量C.活性D.特异性E.含量和活性

半甜黄酒的总糖含量在(),口味醇厚、鲜甜爽口,酒体协调,无异味。A、4.1G/L-10G/LG/LB、20.1G/L-50G/LG/LC、40.1G/L-100G/LG/LD、100.1G/L-222G/LG/L

CH50试验目的是检测()A、总补体活性B、补体单一成分活性C、总补体含量D、补体单一成分含量E、补体C3活性

有关CH50检测说法正确的有( )A、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激活待测血清中的CB、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量正相关C、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呈负相关D、主要反映传统途径(C1~C9)活化的活性程度E、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呈S形曲线关系

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琼脂扩散B、单向琼脂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JB/T8467-96标准规定:若用底面横波反射法调节探伤灵敏度,对于实心锻件可采用下列哪一公式计算增益值()A、△dB=20 lg2λT/πØ2B、△dB=10 lg2λT/πØ2C、△dB=20 lgπØ2/2λTD、△dB=10 lgπØ2/2λT

半数溶血试验(CH50)用于测定()A、补体C3含量B、补体C3活性C、总补体含量D、总补体活性E、总补体活性和总补体含量

单选题免疫溶血法检测的是单个补体成分的( )A含量B分子量C活性D特异性E含量和活性

单选题CH50试验目的是检测()A总补体活性B补体单一成分活性C总补体含量D补体单一成分含量E补体C3活性

单选题检测Ig和补体的含量可采用()A双向琼脂扩散B单向琼脂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单选题关于补体成分检测说法错误的是()A检测单个补体含量的方法包括免疫溶血法和免疫化学法B免疫溶血法的指示系统包括SRBC抗原和抗体溶血素C免疫化学法检测补体含量必须使用过量的补体抗体D免疫溶血法检测补体成分快速但敏感性低E自动免疫比浊法是目前临床免疫检测中的主要检测方法

单选题目前临床尚在开展且广泛应用的方法为()A华氏反应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BAP-CH50检测补体活性C火箭免疫电泳检测补体成分D免疫比浊法检测补体含量E补体受体检测

多选题有关CH50检测说法正确的有( )A溶血素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激活待测血清中的CB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量正相关C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呈负相关D主要反映传统途径(C1~C9)活化的活性程度E溶血程度与补体含量呈S形曲线关系

单选题检测Ig和补体可采用(  )。A双向免疫扩散B单向免疫扩散C直接凝集实验D间接凝集实验E协同凝集实验

单选题血清中含量最高的lg(  )。ABCDE

单选题半数溶血试验(CH50)用于测定()A补体C3含量B补体C3活性C总补体含量D总补体活性E总补体活性和总补体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