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水稻作物前三年单产依次为4870kg/hm、4810kg/hm和4900kg/hm,若水稻产量以年递增率10%计,则该水稻目标产量应为()A、4860kg/hmB、5346kg/hmC、5589kg/hmD、5590kg/hm

某地水稻作物前三年单产依次为4870kg/hm、4810kg/hm和4900kg/hm,若水稻产量以年递增率10%计,则该水稻目标产量应为()

  • A、4860kg/hm
  • B、5346kg/hm
  • C、5589kg/hm
  • D、5590kg/hm

相关考题: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增长的两个最主要的关键要素是()。 A、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B、单产水平和粮食作物比重C、粮食作物品种和单产水平D、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作物比重

某地区种植甲、乙两种粮食作物,今年单产水平为:甲作物400公斤/亩,乙作物250公斤/亩。假若明年的单产水平不变,只要( ),也可以提高明年的粮食作物总平均亩产水平。A.扩大粮食作物的总种植面积B. 按比例扩大甲、乙两种作物的种植面积C.提高甲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D.提高乙种作物种植面积的比重

已知某地2000年粮食单产水平为6000公斤/公顷,预测到2010年粮食单产水平年递增2%,2010年粮食总需求量为50万吨,耕地复种指数为180%。则2010年播种粮食作物所需的耕地面积为()A、38580公顷B、69444公顷C、68362公顷D、37979公顷

下列几种作物,哪一组作物是属于自花授粉作物() 大豆、水稻、小麦A.棉花、高粱、小麦B.棉花、水稻、玉米C.玉米、花生、棉花

下列几种作物,哪一组作物是属于自花授粉作物( )A.大豆、水稻、小麦B.棉花、高粱、小麦C.棉花、水稻、玉米D.玉米、花生、棉花

到2050年,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可能向更高纬度扩展。年平均温度每增1℃,北半球中纬度的作物带可在水平方向北移150千米至200千米,垂直方向上移150米至200米。温度升高1℃,水稻单产下降10%。如果不考虑任何适应措施,全球气温升高2.5℃左右,将会导致中国粮食作物产量降低,单产最高下降幅度约20%。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高纬度地区的作物生存能力强B.适应气候变化发展农业的紧迫性C.中国粮食作物产量较低D.要因地制宜种植高产作物

常见作物水稻、小麦都属于自花传粉作物。

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2。

下列哪组作物属于喜温作物()A、甜菜小麦水稻B、小麦油菜豌豆C、高粱烟草黑麦D、棉花水稻花生

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都是耐连作的作物。

()是喜氮作物。A、水稻B、油菜C、烟草D、薯类作物

水田采样的最佳时间为()。A、播种前B、生长期间C、其前茬作物生长期间D、水稻生长末期

目前全世界的平均单产玉米低于水稻。

下列几种作物,哪一组作物是属于自花授粉作物()A、大豆、水稻、小麦B、棉花、高粱、小麦C、棉花、水稻、玉米D、玉米、花生、棉花

有关水稻的说法正确的是()。A、水稻是雌雄异花的自花授粉作物B、水稻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C、水稻是雌雄同花的异花授粉作物D、水稻是雌雄异花的异花授粉作物

渝东渝南水稻生产区稳定面积,主攻()A、高产B、优产C、单产D、多产

水稻是()日照作物。

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2。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不同,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A、作物单产;B、作物品质;C、作物的抗病性;D、耕地年产量

水稻属短日照作物。

问答题某地预测到2010年本地人口将达到10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500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m2,城市化水平达到55%,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00m2,村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m2,该地区的复种指数为2.5,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调整到7∶3,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各是多少?

填空题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地区平均单产+()/2。

问答题某地预测到规划期末人口将达到80万,人均粮食占有量480kg,蔬菜占有量140kg,预测到2010年本地粮食作物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15000kg/ha,蔬菜平均播种单产将达到30000kg/ha,该地区的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如果规划年将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除外)播种面积调整到8:2,粮食自给率为80%,试测算该地规划年耕地需求量?

单选题作物生产中不适宜连作的作物为()A小麦、棉花B烟草、辣椒C小麦、水稻D紫云英、水稻

问答题为什么通过矮秆育种能提高作物的单产?

多选题黑龙江省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有()A粮食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水稻等B粮食作物有:大豆、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甜菜等C经济作物有:水稻、玉米、甜菜、亚麻等。D经济作物有:甜菜、亚麻、烤烟等

填空题地区作物平均先进单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