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着中国宪制史真正走完序曲,步入正剧。A、戊戌变法B、预备立宪C、洋务运动D、清帝退位

()标志着中国宪制史真正走完序曲,步入正剧。

  • A、戊戌变法
  • B、预备立宪
  • C、洋务运动
  • D、清帝退位

相关考题:

标志着中国延续两千余年封建帝制覆灭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爆发B.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C.清帝退位D.皇族内阁解散

在清政府实行的()中,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学校教育实现了与科举取士彻底脱钩。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洋务运动D.预备立宪

清帝退位的具体时间是()A.1912.2.2B.1921.2.12C.1912.2.12D.1912.12.2

《风波》中的“风波”,引起于()。A、清帝退位B、张勋复辟C、百日维新D、辛亥革命

清帝退位时提出的优待条件中,没有涉及到对()的优待。A、清皇室B、清贵族C、清军队D、满蒙回藏各族

中国宪制史的真正开始即为晚清新政。

中国宪制史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包括()。A、癸酉之变B、洋务运动C、康梁变法D、两湖变法

科学理性真正在中国的确立是在什么时期?()A、辛亥革命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D、洋务运动

1912年2月12日,清帝光绪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

1912年清帝宣布退位时,南京临时政府曾这样承若:“清帝退位后尊号不变,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清帝退位后暂居宫禁,侍卫人照常留用。”但1924年冯玉祥却利用武力强行将清帝溥仪赶出了故宫。胡适认为这是“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胡适的这一态度说明了()A、胡适反封建精神的不彻底B、胡适受西方契约精神的影响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D、君主专制制度已经不符时宜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局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A、戊戌变法B、清帝退位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实施“预备立宪”。下列对“预备立宪”认识不正确的是()A、与戊戌变法追求的政体形式相同B、与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相同C、反映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背离D、是企图消除革命的政治骗局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作出的应对之策是()A、开展洋务运动B、实施“新政”C、禁止学校读经D、清帝正式下诏退位

1912年2月清帝被迫退位,宣告中国的封建统治历史到此结束。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在中国延续了()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

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三大改造

传统观点认为,孙中山辞职、退位清帝享受优厚待遇、袁世凯上台,标志着辛亥革命以失败告终。高全喜在《立宪时刻:论》中则认为,辛亥革命的和平结束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这一观点意在强调()。A、革命派的软弱与妥协导致辛亥革命果实丧失B、政权和平转移的同时又使国家免受战争之害C、清帝顺应形势主动退位促成权力的平稳交接D、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北洋新军实现了和平夺权

1911年,()爆发,清朝统治瓦解,(),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

填空题1911年,()爆发,清朝统治瓦解,(),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

判断题中国宪制史的真正开始即为晚清新政。A对B错

单选题()标志着中国宪制史真正走完序曲,步入正剧。A戊戌变法B预备立宪C洋务运动D清帝退位

单选题中国宪制史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包括()。A癸酉之变B洋务运动C康梁变法D两湖变法

单选题清帝退位的具体时间是()A1912.2.2B1921.2.12C1912.2.12D1912.12.2

单选题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单选题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作者论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三大改造

单选题在清政府实行的()中,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学校教育实现了与科举取士彻底脱钩。A戊戌变法B清末新政C洋务运动D预备立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