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C、全盘抛弃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E、与其融为一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应该是()

  • A、揭露其错误的本质
  • B、揭示其产生的根源
  • C、全盘抛弃
  • D、批判的吸取其合理的因素
  • E、与其融为一体

相关考题:

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是说实践所以高于认识是因为()A、实践包含着认识,而认识不能包含实践B、实践是实现思想目的的感性物质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认识是实践的产物D、实践可以离开理论认识的指导E、实践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纯粹物质活动

一切辨证法都认为()A、物质决定意识B、世界是变化的C、世界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D、物质世界的变化推动精神世界的变化E、精神世界的变化决定着物质世界的变化

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公有制,不实行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不可能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这些原则被作为根本制度保留下来,融进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中。这表明()A、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本质D、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应有之义

下列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评价,正确的是()A、空想社会主义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B、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C、空想社会主义看到了无产阶级实践的历史作用D、空想社会主义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一封反映福建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扶贫状况的读者来信,引发社会的关注和中央的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序幕。赤溪村因此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时隔32年之后,2016年2月1日,赤溪村作为新时期扶贫开发"宁德模式"的典范亮相"人民日报"头版,再次引发关注。当年,赤溪14个自然村散落在9平方公里的大山里,山高路险鸟稀疏,要跳出"贫困的陷阱"殊为不易,最初的办法是"输血",由政府和社会筹措资金送钱运物,但这种救济式扶贫治标不治本,到上世纪80年代末,整个赤溪贫困率仍在90%以上。针对当地贫困状况,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必须探索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他非常富有前瞻性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10年,15年,20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在宁德地委强力推动下,赤溪村打响了以转变观念为突破口的"换血"攻坚战--"挪穷窝",用移民搬迁的方式把分散的14个自然村集中起来,通路、通电,搬迁成功了,生活环境改善了,新问题又来了:挪了穷窝,靠着人均不足1亩的土地,如何拔掉穷根,走一条自我致富之路?赤溪村两委干部再次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优势产业。今天,生态旅游已成为赤溪人致富的主导产业。2015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多元,其中45%以上来自旅游业。三十年来,赤溪村干部群众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在社会各方的大力帮扶下,从"输血"帮扶到"换血"搬迁再到"造血"开发,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扶贫脱贫之路,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了小康村。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赤溪村干部群众进行在线交流时指出:"中国扶贫第一村"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精准扶贫。"赤溪村矢志不渝推进扶贫开发,脱贫致富的艰辛历程,正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探索之路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七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把经济社会’短板’尽快补齐",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摘编自人民网(2016年2月1日、11月9日)、新华网(2016年7月25日)、央视网(2016年8月6日)等如何理解农村人口脱贫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