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m,并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引下线离墙距离保持10mm左右。A、1B、2C、3D、4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m,并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引下线离墙距离保持10mm左右。

  • A、1
  • B、2
  • C、3
  • D、4

相关考题:

基站机房建筑物屋顶应设避雷带和避雷网,避雷网应与避雷带一一焊接连通。建筑物的雷电流引下线不应(),其间距不应()。 A.大于两根;大于18mB.少于两根;大于18mC.大于两根;小于18mD.少于两根;小于18m

雷雨季节,钻塔应安装避雷针,其高度应高出塔顶1.5m以上,引下线与钻塔绷绳间距应大于1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的引下线时有什么规定?( )A.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2mB.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5mC.间距最大应不大于18mD.间距最大应不大于25m

下列建筑物避雷设施中,哪一种做法属于二类建筑防雷措施?( )A.屋顶避雷网的网格不大于20m×20mB.防雷接地的引下线间距不大于25mC.高度超过45m的建筑物设防侧击雷的措施D.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30Ω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直击雷措施,一般装设独立避雷针或架空避雷网.当建筑 物太髙或其他原因难以实施时,可将避雷针或网格不大于5mX5m或4mX6m的避雷网直 接装在建筑物上,尚应符合()。A.引下线不应少于2 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其间距不应大于12m;B建筑物应装设均压环,所有引下线、建筑物的金属结构和金属设备均应连到环上, 环间垂直距离不应大于12m;C防直去雷的接地装置应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 不应大于10n;D.当建筑物高于30m时,应采取以下防侧击雷的措施: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 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 与防雷装置连接。

对此办公楼采取以下防雷措施,正确的措施是( )。A.屋面设避雷网,网格尺寸为8mX12m;B.屋面设避雷网,网格尺寸为20mX20m;C利用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为16m; D.利用柱内钢筋作引下线,引下线间距为24m。

雷雨季节、落雷区钻塔应安装避雷针或其它防雷措施,下列措施正确的是()。A、避雷针与钻塔应使用高压瓷瓶间隔B、避雷针应高出塔顶1m以上C、引下线与钻塔绷绳间距应大于1.5mD、接地极与电机接地、孔口管及绷绳地锚间距离应大于3m,接地电阻应小于15Ω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要与联合地网焊接连通,引下线在地面以下()m的段落应穿PVC管。A、0.3B、0.5C、0.8D、1

避雷带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每个支持件应能承受大于10kg的垂直拉力。

35kV及以下变电所非导电的屋顶采用避雷带保护时,引下线间距应为()。A、8~10mB、10~20mC、20~30mD、30~40m

一类建筑物从()起每隔不大于()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A、30m、6mB、45m、6mC、60m、6mD、30m、3m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2m,并保持一定的松紧度。引下线离墙距离保持()mm左右。A、2B、6C、8D、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保护接地线应尽量短、直;B、移动通信基站的接地引入线与地网的连接点,与避雷带的雷电引下线与地网的连接点间距应大于5m,条件允许时,宜取10~15m;C、当电力变压器距机房地网边缘不大于30m时,宜设独立地网;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要与联合地网焊接连通,引下线在地面以上1.7m与地面以下0.3m的段落应穿()。A、PVC管B、钢管C、水泥管D、波纹管

建筑物设专用雷电流引下线,其根数不应少于两根,间距应大于18m。

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A、0.5米B、1米C、1.5米D、2米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新建避雷带专用引下线固定点间距应不大于2mB、需要保持一定的松紧度C、引下线离墙距离保持10mm左右

对无防雷设施的建筑物,通常应按专设雷电流引下线的方式设置防雷设施。即在原建筑物的屋顶四周设避雷带,并设专用雷电流引下线,其根数不应少于两根,间距不应大于(),避雷带与专用雷电流引下线焊接连通。A、18mB、20mC、22mD、24m

明敷引下线应平正顺直,固定点支持件间距均匀、固定可靠。当设计无要求时,支持件间距应符合:水平直线部分()m;垂直直线部分()m;弯曲部分()m。

避雷带的引下线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与接地汇集线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间距应大于()A、2mB、5mC、10mD、15m

避雷针下线和通信机房接地引下线距离应超过5M。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出屋面避雷带、避雷网的非金属突出物体,如烟囱、透气管、天窗等不在保护范围内时,应在其上部增加避雷带、避雷网或避雷针保护B、避雷带宜安装在屋顶的外沿和建筑物的突出部分,且应该闭合成为一个环状整体,不应甩头C、出屋面的所有金属构件、管道、爬梯等均应与避雷网(带)连成一个整体D、避雷带水平敷设时,支架间距不大于1m,转弯处不大于0.5m;预制混泥土支座间距不大于2m,支架高度不小于0.1m

10kV及以下线路每相引下线两固定点间距离不应大于()m。A、1.0B、2.0C、2.5D、3.0

对于民用第二类防雷建筑,其防雷措施表述正确的是()。A、在易受雷击的部位装设避雷带或避雷网B、引下线不少于四根C、引下线间距不宜大于40mD、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E、冲击接地电阻不大于30Ω

多选题当一类防雷建筑物高于30m时,尚应采取以下()防侧击的措施。A从30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B30m及以上外墙上的栏杆、门窗等较大的金属物与防雷装置连接。C从45m起每隔不大于6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D从30m起每隔不大于5m沿建筑物四周设水平避雷带并与引下线相连。

多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出屋面避雷带、避雷网的非金属突出物体,如烟囱、透气管、天窗等不在保护范围内时,应在其上部增加避雷带、避雷网或避雷针保护B避雷带宜安装在屋顶的外沿和建筑物的突出部分,且应该闭合成为一个环状整体,不应甩头C出屋面的所有金属构件、管道、爬梯等均应与避雷网(带)连成一个整体D避雷带水平敷设时,支架间距不大于1m,转弯处不大于0.5m;预制混泥土支座间距不大于2m,支架高度不小于0.1m

单选题基站机房建筑物屋顶应设避雷带和避雷网,避雷网应与避雷带一一焊接连通。建筑物的雷电流引下线不应(),其间距不应()。A大于两根;大于18mB少于两根;大于18mC大于两根;小于18mD少于两根;小于18m

多选题防雷建筑物防直击雷引下线应不少于()根,其()分别不大于12m、18m、25m 。A2;B1;C水平间距;D平均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