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下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倍。A、0.2B、0.3C、0.25D、0.35

柱下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倍。

  • A、0.2
  • B、0.3
  • C、0.25
  • D、0.35

相关考题:

柱下条形基础端部宜向外伸出,以便调整柱荷载合力的作用点尽量与基础的重心相重合。()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基础设计中,在连续的的墙下或密集的柱下,宜采用()。 A.片筏基础B.条形基础C.井格基础D.独立基础

条形基础的梁截面高度h宜≥1/6,1为柱距。()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 )。A.1/3~1/6B.1/6~1/10C.l/8-l/12D.1/4~1/8

当地基土质软弱且很不均匀,十字形基础不能满足承载或变形要求时,则宜采用(  )基础。A.墙下条形B.筏形C.柱下独立D.柱下条形

在矿区厂房基础结构中,当上层土质松软,而在不深处有较好的土层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和减少开挖土方量,宜采用()的基础形式进行施工。A.柱下条形基础B.柱下单独基础C.墙下条形基础D.墙下独立基础

预制柱下的基础宜采用(  )基础。A.阶梯形B.锥形C.杯形D.条形

在土质软弱且不均匀的地基上,为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宜采用()。A.柱下独立基础B.筏形基础C.墙下条形基础D.墙下独立基础

梁上部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应大于()L。A、0.2B、0.3C、0.4D、0.5

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要求中,下述()条正确。()A、柱下条形基础的高度宜为柱距的1/4~1/8;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00mmB、条形基础端部宜向外伸出,伸出长度宜为第一跨跨距的0.5倍C、当翼板厚度大于250mm时,宜采用变厚度翼板,其坡度宜小于等于1:3D、柱下条形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建筑物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A、柱下条形基础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50mmB、柱下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跨距的1/4C、基础梁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3D、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柱下条形基础梁端伸出长度宜取()A、(1/4—1/3)边柱距B、(1/2—1/3)边柱距C、(1/4—1/3)中柱距D、(1/6)梁高

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时,侧壁导坑形状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断面宜为整个断面的()倍。A、0.2B、0.3C、0.4

在基底下深度相同的条件下,条形基础端部中点的附加应力是条形基础中央部位的()。A、一半B、一倍C、二倍D、四倍

竖吊长形物体,设一个吊点时,吊点位置应在距起吊端()倍杆件长度处。A、0.2B、0.3C、0.4D、0.5

基础设计中,在连续的的墙下或密集的柱下,宜采用()A、独立基础B、条形基础C、井格基础D、筏片基础

柱下条形基础的肋梁高度一般宜为柱距的()。两端外伸长度一般为边跨的()倍。

柱下条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与()因素无关。A、柱网布置B、边跨跨距C、地基承载力D、基础底板厚度

JC120型轨道车换向箱内差速器两端的轴承间隙为()mm。A、0.3~0.4B、0.2~0.3C、0.15~0.25D、0.25~0.35

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应符合()规定。A、柱下条形基础梁的高度宜为柱距的1/8-1/12。B、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距的0.25倍;C、条形基础梁顶部和底部的纵向受力钢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顶部钢筋按计算配筋全部 贯通,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截面总面积的1/3;D、柱下条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填空题柱下条形基础的肋梁高度一般宜为柱距的()。两端外伸长度一般为边跨的()倍。

单选题基础设计中,在连续的的墙下或密集的柱下,宜采用()A独立基础B条形基础C井格基础D筏片基础

单选题柱下条形基础的底面尺寸与()因素无关。A柱网布置B边跨跨距C地基承载力D基础底板厚度

单选题预制柱下的基础宜采用( )基础。A阶梯形B锥形C杯形D条形

单选题在基底下深度相同的条件下,条形基础端部中点的附加应力是条形基础中央部位的()。A一半B一倍C二倍D四倍

多选题建筑物柱下条形基础的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A柱下条形基础翼板厚度不应小于250mmB柱下条形基础的端部宜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跨距的1/4C基础梁底部通长钢筋不应少于底部受力钢筋总截面面积的1/3D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单选题柱下条形基础梁端伸出长度宜取()A(1/4—1/3)边柱距B(1/2—1/3)边柱距C(1/4—1/3)中柱距D(1/6)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