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标准,渗碳淬火的效硬化层深度指用9.8N的负荷测维氏硬度,由试件表面一直到()处的垂直距离。A、350HVB、450HVC、550HV

按标准,渗碳淬火的效硬化层深度指用9.8N的负荷测维氏硬度,由试件表面一直到()处的垂直距离。

  • A、350HV
  • B、450HV
  • C、550HV

相关考题:

测定渗碳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方法是()A.金相B.维氏硬度C.洛氏硬度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硬化层深度取决于电流频率, 频率越低,硬化层越浅,反之,频率越高,硬化层越深。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硬化层深度取决于电流频率,频率越低,硬化层越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用15钢制造的凸轮,要求凸轮表面高硬度(硬化层15mm),而心部具有良好的韧性,应采用( )热处理。A.表面淬火+低温回火B.渗碳+淬火+低温回火C.氮化D.渗碳

测定渗碳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方法是()A、金相B、维氏硬度C、洛氏硬度

适于测试零件表面硬化层,金属渡层及薄片金属的硬度的测试方法是()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以上方法都可以

计算题:有一渗碳齿轮,材料为22CrMo,有效深化层深度从表面测至550HV处的垂直距离,现测得距表面1.9㎜处硬度为585HV1,2.1mm处硬度为530HV1。求该零件的有效硬化层深度。(小数点后保留两位)

洛氏硬度可测试()。A、渗碳层的硬度分布B、淬火中碳钢C、硬质合金D、龙门刨床导轨

适于测试硬质合金、表面淬火刚及薄片金属的硬度的测试方法是()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D、以上方法都可以

洛氏硬度试验试样或被测表面层的最小厚度,应不小于卸除主负荷后压痕深度的()倍。A、5B、8C、10

()试验常用于检查淬火后的硬度。A、布氏硬度B、肖氏硬度C、洛氏硬度D、维氏硬度

主要用于测定较薄工件和具有较浅硬化层零件的表面硬度的维氏硬度试验方法是()。A、金属维氏硬度试验方法B、金属小负荷维氏硬度试验方法C、金属显微硬度试验方法D、金属连续冲击硬度试验方法

测定渗碳和氮化层的有效硬化层深度的仲裁方法是()法。A、金相B、维氏硬度C、断口D、洛氏硬度

维氏硬度试验时的载荷选用应根据材料的硬度及硬化层或试件的厚度而定。

相比而言,下列表面谇火工艺中()淬硬层最均匀,硬度最高,工件变形最小,加热层深度和加热轨迹容易控制,易于实现自动化。A、感应淬火B、渗碳淬火C、火焰淬火D、激光淬火

显微维氏硬度适用于测量薄型材料,如镀层、渗碳层及氮化层等的硬度,在表面处理及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多。

按标准,渗碳淬火的效硬化层深度指用9.8N的负荷测维氏硬度,由试件表面一直到()处的垂直距离A、350HVB、450HVC、550HVD、250HV

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中,要求的硬化层深度越深,需要选择的频率越高。

电磁感应法钢筋探测仪的校准方法要求,制作校准试件时,试件表面应平整,钢筋轴线应平行于试件表面,从试件4个侧面量测其钢筋的埋置深度应不相同,并且同一钢筋两外露端轴线至试件同一表面的垂直距离差应在()内。A、0.5mmB、0.8mmC、1.2mmD、1.5mm

判断题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硬化层深度取决于电流频率:频率越低,硬化层越浅;反之,频率越高,硬化层越深。A对B错

判断题在感应加热表面淬火中,要求的硬化层深度越深,需要选择的频率越高。A对B错

判断题显微维氏硬度适用于测量薄型材料,如镀层、渗碳层及氮化层等的硬度,在表面处理及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应用较多。A对B错

单选题测定淬火钢的硬度,采用()较适宜。A布氏硬度HBSB洛氏硬度HRCC维氏硬度

单选题适于测试硬质合金、表面淬火刚及薄片金属的硬度的测试方法是()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D以上方法都可以

单选题一模数4的齿轮,为获得1.5mm深并沿齿廓分布的硬化层,应采用()热处理方法。A感应加热表面淬火B渗碳淬火C氮化

单选题测量淬火钢件及某些表面硬化件的硬度时,一般应用()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D肖氏硬度

单选题适于测试零件表面硬化层,金属渡层及薄片金属的硬度的测试方法是()A布氏硬度B洛氏硬度C维氏硬度以上方法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