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50岁。反复出现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多发低密度病变,直径小于1cm,增强扫描示病灶周围呈环形增强带。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脑囊尾蚴病D、脑肿瘤E、原发性癫痫

男性,50岁。反复出现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多发低密度病变,直径小于1cm,增强扫描示病灶周围呈环形增强带。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

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B、结核性脑膜炎

C、脑囊尾蚴病

D、脑肿瘤

E、原发性癫痫


相关考题:

患者,男性,43岁.农民,广东潮阳人。患者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头痛,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意识不清,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缓解,当时无发热。此后反复发作3次。曾在当地按“癫痫”治疗效果不好。体格检查:体温36.9℃,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肝脾肋下未触及,在头部及躯干可扪及多个皮下结节,椭圆形,大小为0.5~1cm,质韧,无压痛,无粘连。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颅脑MRI检查发现颅内多个直径A.脑脓肿B.脑出血C.结核性脑膜炎D.脑囊尾蚴病E.脑肿瘤

男性,50岁。反复出现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多发低密度病变,直径小于1厘米,增强扫描示病灶周围呈环形增强带。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脑囊尾蚴病D、脑肿瘤E、原发性癫痫

女性,19岁。20分钟前突发头痛伴呕吐,随后出现抽搐发作,伴意识丧失。病前体健,无感冒史。查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0mm,光反应迟钝,颈强,克氏征阳性。此时最不适宜的处理是A、抗癫痫药物应用B、抗纤溶药物应用C、降颅压药物应用D、绝对卧床休息E、扩血管药物应用

患者,男性,43岁,农民,广东潮阳人。病人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头痛,四肢抽搐、两眼上翻、意识不清,持续约1分钟后自行缓解。当时无发热。此后反复发作3次。曾在当地按“癫痫”治疗效果不好。体格检查:体温36.9℃,神志清,颈软,心肺听诊(-),肝脾肋下未触及,在头部及躯干可扪及多个皮下结节,椭圆形,大小为0.5~1cm,质韧,无压痛,无粘连。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颅脑MRI检查发现颅内多个直径B、脑脓肿C、结核性脑膜炎D、脑囊尾蚴病E、脑肿瘤下列哪项检查有助于明确本病的诊断 ( )A、脑电图检查B、取皮下结节活体组织检查C、脑脊液常规及细菌培养D、脑血管造影E、血细菌培养

需要接受急诊神经影像学检查的患者是 A、儿童患者不伴有急性颅内病变风险,同时临床表现良好B、首次突发抽搐的成年患者C、成年抽搐患者存在急性颅内病变的风险因素时D、已经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患者E、发热儿童伴有抽搐

男性,56岁,头痛4个月,多见于清晨,常出现癫痫发作,经检查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拟行开颅手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为A.头痛、抽搐、偏瘫B.头痛、呕吐、感觉障碍C.头痛、恶心、食欲下降D.头痛、抽搐、血压增高E.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共用题干男性,56岁,头痛4个月,多见于清晨,常出现癫痫发作,经检查诊断为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压增高,拟行开颅手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为A:头痛、抽搐、偏瘫B:头痛、呕吐、感觉障碍C:头痛、恶心、食欲下降D:头痛、抽搐、血压增高E: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

男性,50岁。反复出现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多发低密度病变,直径小于1cm,增强扫描示病灶周围呈环形增强带。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A.脑肿瘤B.脑囊尾蚴病C.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D.原发性癫痫E.结核性脑膜炎

男性,50岁。反复出现抽搐,应用抗癫痫药物效果不好,行头MRI检查发现颅内多发低密度病变,直径小于1cm,增强扫描示病灶周围呈环形增强带。该患者的诊断首先考虑为()A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B结核性脑膜炎C脑囊尾蚴病D脑肿瘤E原发性癫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