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拌和用砂以()为好。A、中粗砂B、细砂C、特细砂D、A、B、C任意

水泥混凝土拌和用砂以()为好。

  • A、中粗砂
  • B、细砂
  • C、特细砂
  • D、A、B、C任意

相关考题:

按背景材料所述,雨后每罐混凝土用砂(湿砂)及拌和水应调整为多少?较正常施工时有怎样的变化?

预缩砂浆由()拌和而成。 A.水、块石、水泥B.水、砂料、水泥C.水、块石、混凝土D.水、砂料、混凝土

人工拌和混凝土时,材料加入的顺序是()。 A、砂、水泥、石子、水B、水泥、砂、石子、水C、石子、砂、水泥、水D、水、水泥、砂、石子

水泥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子和水按一定比例拌和后硬化而成的。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水泥混凝土用砂通过干筛法可以测定水泥混凝土用砂的颗粒级配,并确定砂的粗细程度。()

影响拌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是(  )。A.水泥品种B.水泥用量C.混凝土单方用水量D.混凝土含砂率

已知某混凝土的水灰比为0.5,单位体积混凝土用水量为180kg,砂率为33%,混凝土拌和物形成后实测其体积密度为2400kg/m3,该混凝土的配合比是( )。A.水泥∶砂∶石∶水=1∶1.8∶4.00∶0.57B.水泥∶砂∶石∶水=1∶1.7∶3.46∶0.50C.水泥∶砂∶石∶水=1∶2.07∶3.99∶0.50D.水泥∶砂∶石∶水=1∶1.99∶3.55∶0.50

混凝土膨胀剂的限制膨胀率试验时(混凝土膨胀剂按照掺量12%),每成型三条试体所需材料用量。()A、水泥457.6g;膨胀剂62.4g;标准砂1040g;拌和水208gB、水泥396g;膨胀剂62g;标准砂1350g;拌和水225g。C、水泥457.6g;膨胀剂54.0g;标准砂1350g;拌和水208g。D、水泥396g;膨胀剂54g;标准砂1040g;拌和水225g。

砂浆应采用机械拌和,投料顺序应先投()后加水。拌和时间自投料完毕算起,不得少于2min。A、砂、水泥、掺合料B、水泥、掺合料、砂C、水泥、砂、掺合料D、掺合料、砂、水泥

混凝土的拌和料包括()A、砂B、水C、石D、水泥

拌制混凝土时,在相同砂用量的条件下,为节省水泥用量一般用()。A、细砂比粗砂好B、粗砂比细砂好C、粗砂、细砂一样好D、中砂最好

对混凝土强度≥()的砼,其拌和用砂含泥量要求≤()。

预缩砂浆由()拌和而成。A、水、块石、水泥B、水、砂料、水泥C、水、块石、混凝土D、水、砂料、混凝土

当混凝土拌和物的水泥浆稠度、浆量以及骨料总重不变时,过分地提高砂率,会使拌和物的和易性变差。

在水泥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中,可目测混凝土拌和物性质,目测内容有()。A、棍度B、含砂情况C、粘聚性D、保水性

影响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是:()A、砂率B、水泥浆数量C、集料的级配D、水泥品种

混凝土用砂根据()定出砂中含泥量、泥块含量。A、混凝土量B、混凝土强度等级C、水泥标号D、水泥用量

试验室拌和混凝土时,称量精度为±0.5%的材料分别有()A、水泥;B、水;C、砂;D、石。

多选题试验室拌和混凝土时,称量精度为±0.5%的材料分别有()。A水泥B水C砂D石

问答题某水泥混凝土拌和物试拌12L时,水泥用量为4.2kg,水用量为2.1kg,砂用量为7.8kg,石子用量为14.6kg。 求该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

单选题水泥混凝土拌和用砂以()为好。A中粗砂B细砂C特细砂DA、B、C任意

单选题混凝土拌和物的砂率是指()。A混凝土拌和物中砂的细度模数B混凝土拌和物中砂的质量与砂石的总质量比值的百分率C混凝土拌和物中砂的质量与混凝土质量的比D混凝土拌和物中砂与混凝土的体积比

单选题预缩砂浆由()拌和而成。A水、块石、水泥B水、砂料、水泥C水、块石、混凝土D水、砂料、混凝土

多选题在水泥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试验中,可目测混凝土拌和物性质,目测内容有()。A棍度B含砂情况C粘聚性D保水性

单选题混凝土膨胀剂的限制膨胀率试验时(混凝土膨胀剂按照掺量12%),每成型三条试体所需材料用量。()A水泥457.6g;膨胀剂62.4g;标准砂1040g;拌和水208gB水泥396g;膨胀剂62g;标准砂1350g;拌和水225g。C水泥457.6g;膨胀剂54.0g;标准砂1350g;拌和水208g。D水泥396g;膨胀剂54g;标准砂1040g;拌和水225g。

单选题拌制混凝土时,在相同砂用量的条件下,为节省水泥用量一般用()。A细砂比粗砂好B粗砂比细砂好C粗砂、细砂一样好D中砂最好

多选题下列有关配制混凝土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较粗的砂拌制混凝土比用较细的砂所需的水泥浆少,故应优选粗砂B配制混凝土时优选Ⅱ区砂C当采用Ⅰ区砂时,应适当降低砂率,以保证混凝土强度D当采用Ⅲ区砂时,应适当提高砂率,并保证足够的水泥用量,以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E混凝土用砂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