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测量起点至终点的高差等于各测站高差之()A、平均值B、中数C、一半D、总和

水准测量起点至终点的高差等于各测站高差之()

  • A、平均值
  • B、中数
  • C、一半
  • D、总和

相关考题:

在四等水准测量中,同一测站上红面和黑面高差之差小于等于5mm。()

水准测量中,终点对于始点的总高差是各段高差的总和,也等于后视读数的总和()前视读数的总和。A.加上B.减去C.乘以D.除以

水准测量实际工作时,计算出每个测站的高差后,需要进行计算检核,如果Σh=Σa-Σb算式成立,则说明(  )。A、 各测站高差计算正确B、 前、后视读数正确C、 高程计算正确D、 水准测量成果合格

当各测站高差的观测精度相同时,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与距离的()成正比。A、平方根;B、平方;C、立方根;D、立方。

四等水准外业计算有关项目小数位分别规定为()。A、各测站高差0.1mm、高程1mm;B、各测站高差1mm、高程10mm;C、各测站高差1mm、高程1mm;D、各测站高差0.1mm、高程10mm。

高差闭合差是指()。A、高差的代数和B、各测站的后视读数之和C、各测站前视读数之和D、实际测出高差和已知理论高差之差

水准测量中,终点对于始点的总高差是各段高差的总和,也等于后视读数的总和()前视读数的总和。A、加上B、减去C、乘以D、除以

水准测量中,检查每个测站的高差观测是否正确的是()A、测站校核B、水准路线校核C、高差校核D、计算校核

水准测量中,测站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对高差的影响。

水准测量测站检核可以采用()或()测量两次高差。

水准测量计算时,测站平均高差等于黑面高差与红面高差的()值。A、相加B、平均C、相减D、相乘

水准测量计算时,测站高差等于后尺中丝读数()前尺中丝读数。A、减去B、加上C、乘以D、除以

闭合水准路线内业计算中的描述,正确的是()A、高差闭合差等于各测段高差之和B、每测段高差改正数按测段长度或测站数成正比例分配C、各测段高差改正数之和应等于高差闭合差的相反数D、各测段改正后高差之和等于零

水准测量中,设一测站的高差观测中误差为±5mm,若1KM有15个测站,则1KM的高差中误差为(),L公里的高差中误差为()(写出计算公式)

四等水准测量一测站中,算得黑面高差为-0074m,红面高差为-0175m,则高差中数为-0.0745。

当各测站的观测高差精度相同时,水准测量高差之权与测站数的关系是()。A、正比B、反比C、等价D、无关

单选题水准测量实际工作时,计算出每个测站的高差后,需要进行计算检核,如果∑h=∑a-∑b算式成立,则说明(  )。A各测站高差计算正确B前、后视读数正确C高程计算正确D水准测量成果合格

单选题水准测量计算时,测站平均高差等于黑面高差与红面高差的()值。A相加B平均C相减D相乘

单选题水准测量实际工作时,计算出每个测站的高差后,需要进行计算检核,如果∑h=∑a-∑b算式成立,则说明(  )。[2016年真题]A各测站高差计算正确B前、后视读数正确C高程计算正确D水准测量成果合格

单选题当各测站高差的观测精度相同时,水准测量高差的中误差与距离的()成正比。A平方根;B平方;C立方根;D立方。

单选题当各测站的观测高差精度相同时,水准测量高差之权与测站数的关系是()。A正比B反比C等价D无关

单选题关于水准测量原理,不正确的叙述是()。A由A点向B点进行测量,则A点叫做前视点,B点叫做后视点B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水准仪所提供的水平视线测得高差而计算高程C两点距离较远或高差较大时的水准测量终点对于始点的高差等于各段高差的代数和D两点距离较远或高差较大时的水准测量终点对于始点的高差等于后视读数总和减去前视读数总和

单选题水准测量起点至终点的高差等于各测站高差之()A平均值B中数C一半D总和

单选题高差闭合差是指()。A高差的代数和B各测站的后视读数之和C各测站前视读数之和D实际测出高差和已知理论高差之差

单选题A 各测站高差计算正确B 前、后视读数正确C 高程计算正确D 水准测量成果合格

单选题水准测量中,终点对于始点的总高差是各段高差的总和,也等于后视读数的总和()前视读数的总和。A加上B减去C乘以D除以

单选题四等水准外业计算有关项目小数位分别规定为()。A各测站高差0.1mm、高程1mm;B各测站高差1mm、高程10mm;C各测站高差1mm、高程1mm;D各测站高差0.1mm、高程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