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


相关考题:

在夯实地基法中,( )适用于高于地下水位0.8m以上稍湿的黏性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地基的加固处理。A.重锤夯实法B.挤密桩法C.强夯法D.砂石桩法

以下土层中不宜采用重锤夯实法夯实地基的是()A.砂土B.湿陷性黄土C.杂填土D.软黏土

以下土层中不宜采用重锤夯实地基的是( )。A.砂土B.湿陷性黄土C.杂填土D.软黏土

重锤夯实法适于加固地下水距地面( )稍湿的黏土、砂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分层填土,不适于有效夯实深度内存在软黏土层的地基。A.1.0m以下B.1.0m以上C.0.8m以上D.0.8m以下

(2015年)以下土层中不宜采用重锤夯实法夯实地基的是()。A.砂土B.湿陷性黄土C.杂填土D.软黏土

强夯法和重锤夯实法的夯击能特别大,能给地基以冲击能和振动,其对地基土的作用是( )。A.提高地基土的强度B.提高地基土的压缩性 C.如果地基土是湿陷性黄土能消除其湿陷性D.改善地基土抵抗液化的能力

关于湿陷性土地区的桩基处理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确定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单桩允许承载力时,应计入湿陷性土层范围内的桩周正摩擦力B.对自重湿陷性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可靠的持力层中C.对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桩端应支承在压缩性较低的非湿陷性土层中D.采用桩基础时,桩端深度应穿透湿陷性土层

在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乙类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时,正确的是(  )。A.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二分之一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B.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二分之一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cm。C.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三分之二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D.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三分之二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15cm。

在湿陷性黄土场地进行建设,下列哪些选项中的设计原则是正确的?(A)对甲类建筑物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采用桩基础穿透全部湿陷性黄土层(B)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点和工程要求,因地制宜,采取以地基处理为主的综合措施(C)在使用期内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至地基压缩层深度以内的场地不能进行建设(D)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内各土层的湿陷起始压力值,均大于其附加应力与上覆土的天然状态下自重压力之和时,该地基可按一般地区地基设计

在按《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 25—90)对处于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上的乙类建筑物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是( )。A.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1/2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C.mB.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1/2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C.mC.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2/3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40 C.mD.消除厚度不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2/3的土的湿陷性并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小于20 C.m

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消除地基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压缩层厚度的2/3B.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乙类建筑消除地基部分湿陷量的最小处理厚度不应小于湿陷性土层厚度的2/3,并应控制未处理土层的湿陷量不大于20cmC.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D.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A、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B、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C、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D、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关于地基夯实加固处理成功的经验是()。A、沙土、杂填土和软粘土层适宜采用重锤夯实B、地下水距地面0.8m以上的湿陷性黄土不宜采用重锤夯实C、碎石土、砂土、粪土不宜采用强夯法D、工业废渣、垃圾地基适宜采用强夯法

灰土或素土垫层可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A、1.0~2.0mB、1.0~3.0mC、1.0~4.0mD、4.0~5.0m

可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措施有( )。A、拦截、排除地表水B、重锤夯实C、强夯法D、挤密法E、预压法

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时,下述()正确。()A、该法可消除地面下6m以下土层的全部湿陷性B、该法适用于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所有自重湿陷性场地C、浸水坑边缘距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D、浸水结束后,应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

下面哪些方法可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A、采取拦截、排除地表水的措施B、重锤夯实C、预浸法D、化学加固法E、预压法

判断题重锤夯实法能消除浅层的湿陷性可消除在1.0~1.5m深度内土层的湿陷性。A对B错

单选题对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可有效消除或部分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方法是(  )。A强夯法B预压法C砂石桩法D振冲法

单选题黄土地基进行地基处理时,下列()说法不正确。A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B乙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部分湿陷量C丙类建筑应消除自重湿陷性场地的湿陷性D在各类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丁类建筑均不处理

单选题黄土地基预浸水处理时,下述()正确。()A该法可消除地面下6m以下土层的全部湿陷性B该法适用于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小于500mm的所有自重湿陷性场地C浸水坑边缘距既有建筑物的距离不宜小于50mD浸水结束后,应重新评定地基土的湿陷性

单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应消除地基的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防水措施和结构措施可按一般地区进行设计B各级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甲类建筑可不采取消除全部湿陷量或穿透全部湿陷性土层的地基处理措施,但应采取严格防水措施和减少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的结构措施C甲类建筑在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处理基础以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D甲类建筑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将基础下湿陷起始压力小于附加压力与上覆土的饱和自重压力之和的所有土层进行处理或处理至基础下的压缩层下限为止

多选题可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措施有( )。A拦截、排除地表水B重锤夯实C强夯法D挤密法E预压法

单选题建筑物消除全部或部分湿陷量时,下述()不正确。()A整片处理时,处理范围应超出基础外缘每侧不小于2mB甲类建筑物消除全部湿陷量时,应处理基础下的全部湿陷性土层C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不必处理全部压缩层或湿陷性土层D丙类建筑物消除部分湿陷量时,最小处理深度应根据地基湿陷等级确定

多选题为防止自重湿陷性黄土所产生的路基病害,需要进行工程处理,一般可以采用下列处理措施中的(  )。A路基两侧的排水沟应进行严格防渗处理B采用地下排水沟排除地下水C采用预浸水法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D采用重锤夯实强夯或挤密法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

单选题关于地基夯实加固处理成功的经验是()。A沙土、杂填土和软粘土层适宜采用重锤夯实B地下水距地面 0.8m 以上的湿陷性黄土不宜采用重锤夯实C碎石土、砂土、粉土不宜采用强夯法D工业废渣、垃圾地基适宜采用强夯法

单选题灰土或素土垫层可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A1.0~2.0mB1.0~3.0mC1.0~4.0mD4.0~5.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