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按照预制梁生产技术条件,生产初期,应对至少2孔孔梁进行()等预应力损失测试。
填空题
按照预制梁生产技术条件,生产初期,应对至少2孔孔梁进行()等预应力损失测试。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施工单位承建了一座高架桥,该桥上部结构为30m跨径的预应力小箱梁结构,共120片预制箱梁。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根据构件预制场的布设要求,立即进行了箱梁预制场的选址和规划,并编制了《梁场布置方案》,在报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方案要求在梁板预制完成后,移梁前应对梁板喷涂统一标识,包括预制时间、梁体编号等内容,预制场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图1预制场平面布置示意图预制场设5个制梁台座(编号1—5),采用一套外模、两套内模。每片梁的生产周期为10天,其中A工序(钢筋工程)2天,B工序(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2天,C工序(混凝土养生、预应力张拉与移梁)6天。5个制梁台座的制梁横道图见图2。箱梁预制前,施工单位对底模板设置了预拱度。在进行第25号箱梁预制时,为了选择预应力筋张拉时机,在箱梁混凝土浇筑时,试验人员甲在施工同步取样,并对取样试块按照实验室标准条件掩护,严格按照测定的试块强度做为预应力筋的张拉强度。但是张拉完成后发现该预制梁预拱度出现了较大的偏差。问题:1、三个区各是什么?2、T梁上还应喷涂什么标识?拌合站标识有哪些?3、计算最短流水施工工期4、梁场方案审批方式正确吗?5、分析25号箱梁预拱度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
某施工单位承建了一座高架桥,该桥上部结构为30m跨径的预应力小箱梁结构,共120片预制箱梁。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单位根据构件预制场的布设要求,立即进行了箱梁预制场的选址和规划,并编制了《梁场布置方案》,在报经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后实施。方案要求在梁板预制完成后,移梁前应对梁板喷涂统一标识,包括预制时间、梁体编号等内容。预制场平面布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预制场设5个制梁台座(编号1~5),采用一套外模、两套内模。每片梁的生产周期为10天,其中A工序(钢筋工程)2天,B工序(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2天,C工序(混凝土养护、预应力张拉与移梁)6天。5个制梁台座的制梁横道图如图2所示。箱梁预制前,施工单位对底模板设置了预拱。在进行第25号箱梁预制时,为选择预应力筋张拉时机,在箱梁混凝土浇筑时,试验人员甲在现场同步取样,并对取样试块按试验室标准条件养护,严格按测定的试块强度作为预应力筋的张拉强度。但张拉完成后发现该梁预拱度出现较大偏差。<1> 、完善《梁场布置方案》的审批程序,并补充梁板还应喷涂的标识。<2> 、分别写出预制场平面布置示意图中D、E、F区域代表的名称。在拌和楼旁通常需设置哪些标识或标牌?<3> 、列式计算120片箱梁按图2的形式组织流水施工的最短预制工期。<4> 、分析25号箱梁预拱度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
某桥梁主跨为5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T形梁施工采用预制吊装,预应力采用后张法施工。施工单位根据预制梁的尺寸、数量、工期确定预制台座的数量、尺寸、对张拉机具作了校验,并对预应力的张拉、灌浆等施工工艺进行了控制。对张拉机具的使用有哪些要求?
某桥梁主跨为50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梁,T形梁施工采用预制吊装,预应力采用后张法施工。施工单位根据预制梁的尺寸、数量、工期确定预制台座的数量、尺寸、对张拉机具作了校验,并对预应力的张拉、灌浆等施工工艺进行了控制。预应力张拉“双控”指标指哪 两项?以哪一项为主?
单选题某公司某铁路预制场生产专桥(01)2001系列12m简支梁,应执行的产品标准是()A《预制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技术条件》TB/T3043-2005B《预制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铁路桥简支梁技术条件》TB/T2484-2005C《客运专线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暂行技术条件》(铁科技[2004]120号)
问答题背景材料: 某施工单位承接了一座7×30m预应力混凝土T型梁桥,下部为桩柱式结构,人工挖孔灌注桩。30mT梁在场地附近的平坦地预制,预制场地进行了处理,保证T梁的预制质量。施工单位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对每片T梁均按照《公路工程质量检验标准》规定的实测项目进行了检测,主要有:混凝土强度、T梁的各种宽度和高度、梁长、支座表面平整度以及横系梁及预埋件位置。在质量控制方面,开展了主梁预制和现浇带混凝土强度、支座预埋件位置、主梁高差、支座安装型号与方向等的控制。 问题: 1、施工单位对预制T梁的实测项目是否完备?如不完备,还应检测哪些内容? 2、在质量控制方面,还应开展哪些质量控制?
单选题根据预制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有关现行技术条件的规定,对先张梁制梁台座的长度的长度有何要求().A不应超过生产三片16m梁所需长度B不应超过生产四片16m梁所需长度C不应超过生产两片20m梁所需长度
填空题在铁路后张法预制梁试生产阶段,预应力筋终张拉前,应对()、()和()进行实际测定,根据实测结果对张拉控制应力作适当调整后再进行终张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