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单选题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
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
B
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
C
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
D
“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参考解析
解析:
材料中郭嵩焘是和李鸿章等人同时代的洋务派官员,他不可能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故C项内容不能从题干中反映出来。据题中所引材料重点突出介绍西方民主政治与中国“三代之政”“圣人治国”相比的可持续性、优越性,其他三项可以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相关考题:
下列各句中,含有“前置宾语十之+谓语”句式的是()。 A.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B.今媪尊长安君之位C.宣子日:“乌呼!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D.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以下不用作语气助词的是()A、“非夫圣人,孰救兹患”中的“夫”B、“洪惟我后,勤哀兆庶”中的“洪”C、“保我黎蒸,介乎寿考”中的“乎”D、“昔我圣祖之问岐伯也”中的“之”E、“蒇谋虽属乎生知”中的“乎”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两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两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也;伊尹,圣之任也;柳下惠,圣之和也;孔子,圣之时也。”中“孔子,圣之时也。”的恰当意思是()。A、孔子,是圣人中能把握时间、抓紧时间学习的人。B、孔子,是圣人中能时时学习的人。C、孔子,是圣人中能识时务、识大体的人。D、孔子,是圣人中能审时度势、与时偕行的人。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A、领事裁判权B、“门户开放”政策C、居住及租地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是温家宝的执政理念,也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下列各项中符合该学派观点的是()A、“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B、“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而不义之辩乎?”C、“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湘人郭嵩焘为近代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兼驻英公使,他积极向国内介绍西方制度。1877年,副使兼驻德公使刘锡鸿指责其为汉奸,历数其罪状包括“披洋人衣”“向他国国主致敬”等。郭嵩焘返回家乡时,长沙大街上也贴有郭嵩焘“勾通洋人”的标语。郭嵩焘的遭遇折射出近代中国()A、外交努力的失败B、社会对汉奸保持高度警惕C、向西方学习道路崎岖D、无论海内外大家都是保守的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B、“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D、“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1866年郭嵩焘建议:“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表明郭嵩焘主张()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单选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单选题1866年郭嵩焘建议:“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船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表明郭嵩焘主张()A提高洋务企业效益B建立官商合办企业C抵制列强轮船运输D发展近代民族工业
单选题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生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无穷,愈久而人文愈盛。”材料不能反映的是()。A靠圣人治国不能代代常有B西方靠“民众自治”可以长久C否定清朝的政治制度D“三代之政”不如西方民主政治
问答题标点并翻译下文。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於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於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问答题标点并翻译。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农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