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A 80B 100C 120D 150

单选题
A

80

B

100

C

120

D

150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等截面直杆受轴向拉力F作用而产生弹性伸长,根据拉压杆件理论,影响该杆横截面上应力的因素有()。 A.材料的弹性模量EB.杆横截面积AC.杆件的长度lD.轴向拉力F

图所示杆件,横截面面积为20cm²,承受轴向载荷P=200kN,试计算互相垂直的截面AB与BC上的正应力和切应力,并求杆内最大正应力和最大切应力。

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为(),截面C的位移为()。

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截面C的位移为( ) 。

阶梯杆受力如图所示,设AB和BC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A和A,弹性模量为E,则杆中最大正应力为( )。

如图所示结构中,圆截面拉杆BD的直径为d,不计该杆的自重,则其横截面上的应力为:

轴向受拉压杆横截面积为A,受荷载如图所示,则m-m截面上的正应力为:

如图12所示轴向拉压杆横截面积为A,杆中的最大正应力的值为( )。

有一横截面面积为A的圆截面杆件受轴向拉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其横截面改为面积为A的空心圆,则杆的(  )。A.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增大B.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减小C.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不变D.内力、应力不变,轴向变形增大

两拉杆的材料和所受拉力都相同,且均处在弹性范围内,若两杆长度相等,横截面面积A1>A2,则:

如图所示两杆AB、BC的横截面面积均为A,弹性模量均为E,夹角=30°。设在外力P作用下,变形微小,则B点的位移为:

杆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若AB、BC、CD三段的横截面面积分别为A、2A、3A,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A.各段横截面上的轴力相等,各段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也相等B.各横截面上的轴力不相等,各段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也不相等C.各段横截面上的轴力相等,而各段横截面上的正应力不相等D.各段横截面上的轴力不相等,但各段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却相等

有一横截面面积为A的圆截面杆件受轴向拉力作用,在其它条件中不变时,若将其横截面改为面积仍为A的空心圆,则杆的: (A)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增大(B)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减小(C)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不变(D)内力、应力不变,轴向变形增大

如图所示受力杆件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哪一个?A. AB段内任一横截面均无位移B. BC段内任一点均无应力C. AB段内任一点处均无应变D. BC段内任一横截面均无位移

有一横截面面积为A的圆截 面杆件受轴向拉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其横截面改为面积仍为A的空心圆,则杆:A.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增大B.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减小C.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不变D.内力、应力不变,轴向变形增大

图示刚梁AB由杆1和杆2支承,已知两杆的材料相同,长度不等,横截面面积分别为A1和A2,若载荷P使刚梁平行下移,则其横截面面积:(A)A1<A2(B)A1=A2(C)A1>A2(D)A1、A2为任意

如图所示结构中,圆截面拉杆BC的直径为d,不计该杆的自重,则其横截面上的应力为(  )。

如图所示。AC杆为刚性梁。拉杆1、2、3的弹性模量E相同,它们的横截面面积为A1=A3<A2。则三杆轴力的关系为( )。 A.N1=N2=N3B.N1≠N2≠N3C.N1=N3>N2D.N1=N3<N2

横截面为正方形的杆件,受轴向拉伸时,若其它条件不变,横截面边长增加1倍,则杆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A、将减少1倍B、将减少1/2C、将减少2/3D、将减少3/4

等直杆受轴向拉压,当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时,杆件的轴向变形与横截面面积成()比。

单选题有一横截面面积为A的圆截面杆件受轴向拉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其横截面改为面积仍为A的空心圆,则杆的:()A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增大B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减小C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不变D内力、应力不变,轴向变形增大

单选题下列关于杆件的某个横截面说法错误的是()。A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即使轴向力为零,各点的正应力也未必为零B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即使弯矩为零,各点的正应力也未必为零C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即使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弯矩也未必为零D杆件的某个横截面上,若各点的正应力均为零,则轴向力必为零

单选题等直杆受轴向拉压,当应力不超过比例极限时,杆件的轴向变形与横截面面积成()。A正比B反比C不成比例D不成反比

单选题如图5-16所示,轴向拉压杆横截面积为A,则该杆中最大正应力σ max的值为()。A AB BC CD D

单选题横截面面积为A的圆杆受轴向拉力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其横截面改为面积仍为A的空心圆截面,则杆的( )。A 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增大B 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减小C 内力、应力、轴向变形均不变D 内力、应力不变、轴向变形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