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提速道岔岔枕按垂直于道岔直股钢轨布置。A对B错

判断题
提速道岔岔枕按垂直于道岔直股钢轨布置。
A

B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单开道岔在转辙器部分和连接部分的木岔枕,应()直股方向。 A.倾斜于B.扇面布置于C.垂直于D.平行于

提速道岔岔枕的中心位置应用白铅油在钢轨上标记,岔枕位置、间距误差或偏斜不大10mm。()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高速铁路无砟道岔岔枕排布应( )。 A.以直股为基准股,岔枕垂直于侧股B.以直股为基准股,岔枕垂直于直股C.以侧股为基准股,岔枕垂直于侧股D.以侧股为基准股,岔枕垂直于直股

单开道岔电动转辙机设于道岔左、右侧,其安装可分为()种情况。A、面对道岔岔尖,转辙机设在左侧直股B、面对道岔岔尖,转辙机设在左侧弯股C、面对道岔岔尖,转辙机设在右侧直股D、面对道岔岔尖,转辙机设在右侧弯股

提速道岔垫板与岔枕联结:混凝土岔枕采用硫磺锚固;木岔枕采用螺纹道钉。

60Kg/m钢轨9号提速道岔,道岔直股轨距为()mm。A、1435B、1440C、1445D、1450

提速道岔岔枕一律按垂直于直股钢轨布置,岔枕间距为()。A、550㎜B、574㎜C、600㎜D、640㎜

提速道岔岔枕一律按垂直于直股钢轨布置,岔枕间距为600mm。

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A、钢轨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均匀布置,桥梁地段应在固定支座上方设置B、区间钢轨位移观测桩间距不应大于500mC、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D、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

提速道岔岔枕按垂直于道岔直股钢轨布置。

单开道岔在转辙器部分和连接部分的木岔枕,应()直股方向。A、垂直于B、平行于C、倾斜于D、扇面布置于

单开道岔在转辙器部分和连接部分的木岔枕,应垂直于直股方向。

提速道岔导曲线末端支距偏差过大,与直股轨距矛盾的原因是岔枕位置不准确或辙叉位置不对。

提速道岔混凝土岔枕,岔枕间距为600mm。

提速道岔岔枕的中心位置应用白铅油在钢轨上标记,岔枕位置、间距误差或偏斜不大10mm。

道岔及其前后设置()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 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

判断题提速道岔垫板与岔枕联结:混凝土岔枕采用硫磺锚固;木岔枕采用螺纹道钉。A对B错

单选题提速道岔岔枕一律按垂直于直股钢轨布置,岔枕间距为()。A550㎜B574㎜C600㎜D640㎜

多选题无缝线路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要求()。A钢轨位移观测桩必须预先埋设牢固,均匀布置,桥梁地段应在固定支座上方设置B区间钢轨位移观测桩间距不应大于500mC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D道岔及其前后设置7对钢轨位移观测桩:岔头、限位器(或间隔铁)、岔尾(含直、曲股)、道岔前后50m和200m处。岔区道岔间距大于50m时设一对钢轨位移观测桩

判断题单开道岔在转辙器部分和连接部分的木岔枕,应垂直于直股方向。A对B错

判断题提速道岔岔枕一律按垂直于直股钢轨布置,岔枕间距为600mm。A对B错

单选题轨下基础按长岔枕埋入式,并垂直于道岔直股,辙叉跟端分开后按垂直于线路中心设计,设()根扭转过渡枕。A1B2C3D4

判断题提速道岔岔枕的中心位置应用白铅油在钢轨上标记,岔枕位置、间距误差或偏斜不大10mm。A对B错

单选题60Kg/m钢轨9号提速道岔,道岔直股轨距为()mm。A1435B1440C1445D1450

单选题单开道岔在转辙器部分和连接部分的木岔枕,应()直股方向。A垂直于B平行于C倾斜于D扇面布置于

判断题提速道岔混凝土岔枕,岔枕间距为600mm。A对B错

判断题提速道岔导曲线末端支距偏差过大,与直股轨距矛盾的原因是岔枕位置不准确或辙叉位置不对。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