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问答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
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
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等地运送丝绸等货物的商业贸易路线,按运输方式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 A、敦煌B、张掖C、金城(今兰州)D、长安(今西安)
中国的“丝绸之路”有“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些“丝绸之路”既是一条重要的贸易商道,也是一条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长廊。材料表明()①人口迁徙就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②商贸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③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④商品交换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交流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下列关于“一带一路”倡议表述不正确的是()。A、“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B、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主要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C、“带”指丝绸之路经济带D、“一带一路”以西安为起点
材料一: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材料二: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价值。
材料一: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数等输入中国。 材料二: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那夫大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希望通过发展“五通”,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从中国、中亚到西亚及欧洲的区城大合作,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这一构想得到了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中亚各国领导人一致赞赏“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表示愿意积极推动、早日实现这一造福沿路各国人民的壮美愿景。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3)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解
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关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有()。A、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B、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陆路通道的正式开通C、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D、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问答题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问答题材料一丝绸之路以商队运输形式从中国到古罗马,连接了欧亚大陆的两端。丝绸之路流通着大量的、品种多样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商人、传教士和其它一些旅行者,也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自远方。材料二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连续7次统率百艘巨舰,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过印度洋,达红海,航程总计16万海里,历经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材料三郑和每到一地,都以中国的丝绸和瓷器换取当地的特产或馈赠当地的国王,与当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无。不占别国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财富。材料四2015年3月,习近平在博鳌论坛上发表演讲,再次谈及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这一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古丝路崭新的时代内涵。(1)写出材料一中,往来于丝绸之路上的物品和文化。由此可知,丝绸之路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多选题关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有()。A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B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陆路通道的正式开通C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D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单选题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货物的商业贸易路线,按运输方式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西汉,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为()。A敦煌B张掖C金城(今兰州)D长安(今西安)
判断题世界名著《马可·波罗游记》大量记载了丝绸之路上商队贸易的情况,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资料之一。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