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还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董仲舒也肯“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朱熹宣扬“不谋利,不计功”他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由此判断()A在义利观上,儒家讲义,墨家讲利B儒家和墨家的义利观是完全不同的C墨子认为“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义D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单选题
墨子讲“言有三表”即理论有三个标准。在三表中,最重要的乃是第三:“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还说“义也者,何以知义之为正也,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吾义此知义之为正也。”董仲舒也肯“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朱熹宣扬“不谋利,不计功”他强调“必以仁义为先,而不是以功利为急”由此判断()
A
在义利观上,儒家讲义,墨家讲利
B
儒家和墨家的义利观是完全不同的
C
墨子认为“义有利于天下,所以为正”可见他的根本出发点是义
D
儒家义利观中,义与利的关系,二者孰轻孰重,才是义利观的核心所在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出自哪一部著作?其中的什么篇?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务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者,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者……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这段话是有什么意思?包含了怎么样的文学理论内涵?
单选题“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此句的恰当之意是()。A人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亲知,即亲身经历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体见”即局部的与“尽见”即全面的两种。闻知,即传授得来的知识,又可分为“传闻”与“亲闻”两种。说知,即推论得来的知识,这种知识不受方域语言的障碍。B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世事;不望窗外,就能了解自然天道。出去的越远,知“道”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情,不必眼见就能心明,不必作为就能成功。C追求学问的人,知识一天比一天增加;修持大道之人,一天一天地不断剔除自我的私念。减少再减少自我的妄想与贪念,以至于达到没有人为造作的境界。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治理天下首先是不要无事生非,如果老是无事生非,就不足以治理天下。D对言语有溯源的准则,有推究的准则,有实践的准则。向何处去溯源?要向上溯源于古时圣王的事迹。向何处去推究呢?要向下考察,从百姓耳闻目睹的事实去推究。如何去实践呢?把它放到政治上去实行,观察它是否符合国家百姓的利益。这就是立论的三项标准。
单选题(2015山东)“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谓“三表法”。它的提出者是()。A老子B墨子C韩非子D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