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空题视距测量是测定仪器至立尺点之间的()和()。

填空题
视距测量是测定仪器至立尺点之间的()和()。

参考解析

解析: 暂无解析

相关考题:

在地形测量中,用视距法测量地形点。将经纬仪安置在山顶的控制点上,测定山脚某点,测得上、下丝尺间隔为0.846m,竖盘的盘左读数为L=92º31′,中丝读数V=1.56m,已知仪器高i=1.42m,测站点的高程HO=123.913m,求测站点到立尺点间的平距和立尺点的高程。(竖直角计算公式为α=90°-L,指标差x=0)

用视距测量法测量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在A点安置经纬仪,B点立水准尺,测得仪器高iA=1.37m,上丝读数为1.213m,下丝读数为2.068m,中丝读数为1.640m,竖直角为-2018/,求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AB及高差hAB。

在碎部测量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立尺人员应将视距尺竖直,并能独立地选择碎部点和跑尺路线B、一个测站上工作结束时,应检查有无漏测、测错C、测图中,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后,应检查起始边的方向,其归零点不得超限D、仪器搬到下一站时,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

经纬仪测地形中一个测站点的测绘工作的主要步骤为()。 A、安置仪器—立尺—定向—观测—记录与计算—刺点绘图B、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观测—记录与计算—刺点绘图C、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观测—刺点绘图—记录与计算D、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记录与计算—观测—刺点绘图

视距测量主要特点是不用尺,而直接测量距离,利用仪器光学原理和视距尺测得两点间视距和竖直角,经过简单计算即可求得()和高程。 A.垂直距离B.水平距离C.高差距离D.交跨距离

水准测量中,i角的误差与仪器到立尺点的距离无关。()

视距测量不能测定仪器至立尺点间的平距和高差。()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在碎部测量中采用视距测量法,不论视线水平或倾斜,视距是从测站点到立尺点的距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用视距法测量水平距离和高差时,需要用仪器观测的数据是()。A、尺间隔B、竖盘读数C、仪器高D、瞄准高

在A点进行视距测量,A点的高程为HA=1918.380m,仪器高i=1.40m,测得视距为36.8m。现在B点立尺,中丝读数为1.45m,垂直角为87°16′,则B点的高程为()。A.1920.083mm;B.1916.577mm;C.1920.086mm;D.1916.573mm。

视距测量所用的主要仪器,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

视距测量中,测站点至立尺点的水平距离与视距段R成反比。

在碎部测量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立尺人员应将视距尺竖直,并能独立地选择碎部点和跑尺路线B、一个测站上工作结束时,应检查有无漏测、测错C、测图中,每观测20~30个碎部点后,应检查起始边方向,归零点不得超限D、仪器搬到下一站时,应先观测前站所测的某些明显碎部点

在A点进行视距测量,A点的高程为HA=1918.380m,仪器高i=1.40m,测得视距为36.8m。现在B点立尺,中丝读数为1.45m,垂直角为87°16′,则B点的高程为()。A、1920.083mmB、1916.577mmC、1920.086mmD、1916.573mm

视距测量时控制观测视线离地面高1米以上,减少()影响,视距标尺装置(),在立尺时,注意将视距尺竖直。

在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上下丝读数应分别为()和1656,则测站至立尺点的水平距离为20m。A、1654B、1676C、1856D、3656

视距测量主要特点是不用尺,而直接测量距离,利用仪器光学原理和视距尺测得两点间视距和竖直角,经过简单计算即可求得()和高程。A、垂直距离B、水平距离C、高差距离D、交跨距离

视距测量测定距离时,使用仪器的中丝来截取尺上的读数。

视距测量不能测定仪器到立尺点间的平距和高差。

判断题水准仪能测定两点间高差,也能测量仪器至立尺点的平距。A对B错

填空题视距测量是能够测定仪器至立尺点间的()和()的一种方法。

填空题视距测量时控制观测视线离地面高1米以上,减少()影响,视距标尺装置(),在立尺时,注意将视距尺竖直。

单选题在视线水平时视距测量,上下丝读数应分别为()和1656,则测站至立尺点的水平距离为20m。A1654B1676C1856D3656

单选题一个测站上的测绘工作包括()A安置仪器、定向、立尺、观测计算、展绘碎部点B安置仪器、立尺、观测计算、展绘碎部点C安置仪器、定向、立尺、展绘碎部点D安置仪器、定向、观测计算、展绘碎都点

判断题视距测量中,测站点至立尺点的水平距离与视距段R成反比。A对B错

判断题视距测量所用的主要仪器,工具是经纬仪和视距尺。A对B错

判断题视距测量不能测定仪器至立尺点间的平距和高差。A对B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