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检测医疗机构污水结核分枝杆菌时,冲洗处理集菌滤膜的溶液是(  )。A2%硫酸溶液B3%硫酸溶液C4%硫酸溶液D5%硫酸溶液E10%硫酸溶液

单选题
检测医疗机构污水结核分枝杆菌时,冲洗处理集菌滤膜的溶液是(  )。
A

2%硫酸溶液

B

3%硫酸溶液

C

4%硫酸溶液

D

5%硫酸溶液

E

10%硫酸溶液


参考解析

解析:
检测医疗机构污水结核分枝杆菌时,冲洗处理集菌滤膜采用4%硫酸溶液。

相关考题:

GB 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规定医疗机构污水监测项目是A、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蛔虫卵死亡率B、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C、总余氯、粪大肠菌群,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D、总余氯、粪大肠菌值、蛔虫卵死亡率,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E、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值,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汉坦病毒(Hantavirus)

某综合性医疗机构排放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检测结果为:粪大肠菌群≤900MPN/L,氯化法总余氯该 某综合性医疗机构排放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检测结果为:粪大肠菌群≤900MPN/L,氯化法总余氯B、每日检测总余氯2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1次,每年检测肠道致病菌不得少于2次C、每日检测总余氯2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2次,每年检测肠道致病菌不得少于2次D、每日检测总余氯1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2次,每年检测肠道致病菌不得少于1次E、每日检测总余氯1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1次,每年检测肠道致病菌不得少于1次该医疗机构所排放污水中未达到《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的标准值的指标是A、粪大肠菌群B、肠道致病菌C、总余氯D、结核杆菌E、消毒接触时间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的加氯量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B、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20~3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C、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D、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40~6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E、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50~7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

检测医疗机构污水,不需加入Na2S2O2的检测指标是A.总余氯B.粪大肠菌群C.沙门菌D.志贺菌E.结核分枝杆菌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医疗机构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验程序是A、污水稀释处理→乳糖胆盐发酵试验→EMB平板分离→革兰染色鉴定→乳糖蛋白胨培养鉴定→计数,报告结果B、污水稀释处理→乳糖胆盐发酵试验→EMB平板分离→三糖铁生化鉴定→乳糖蛋白胨培养鉴定→计数,报告结果C、污水稀释处理→双倍浓度SF增菌→SS平板分离→三糖铁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计数,报告结果D、污水稀释处理→双倍浓度GN增菌→EMB平板分离→三糖铁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计数,报告结果E、污水集菌→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抗酸染色初步鉴定→致病力试验检点→计数,报告结果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检测医疗机构污水中的结核杆菌,应用离心集菌法处理水样时,离心速度为A、1500r/minB、2000r/minC、2500r/minD、3000r/minE、10000r/min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医疗机构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是A、平皿计数法B、多管发酵法C、滤膜法D、酶底物法E、免疫磁荧光抗体法

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对医疗机构污水中微生物进行检测时,事先不需进行滤膜集菌的是A、金黄色葡萄球菌B、粪大肠菌群C、沙门菌D、志贺菌E、结核杆菌

结核病的病原菌是A、人型结核分枝杆菌B、鸟型结核分枝杆菌C、麻风分枝杆菌D、牛型结核分枝杆菌E、卡介苗

用滤膜法检测水样大肠菌群时,微孔滤膜的孔径是A、0.22μmB、0.45μmC、0.85μmD、0.55μmE、0.75μm

分枝杆菌可分A、铜绿假单胞菌、非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C、非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D、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E、麻风分枝杆菌、非麻风分枝杆菌

检测医疗机构污水总余氯指标时错误的是A、在污水最终排放口处采样B、水样用冲洗干净的玻璃容器采集C、采样后应立即检验D、避免强光、温热、及振荡等因素影响E、水样温度应为10~15℃

检测医疗机构污水时采样容器中不需加入NaSO溶液的指标是A、总余氯B、粪大肠菌群C、沙门菌D、志贺菌E、结核杆菌

我国规定,经处理消毒后的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污水,需检测的项目中不包括( )。A、总余氯B、铜绿假单胞菌C、沙门菌D、志贺菌E、粪大肠菌群

荧光染色不适用于下列哪种微生物的检测 A、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伤寒沙门菌

荧光染色不适用于下列哪种微生物的检测A.结核分枝杆菌B.麻风分枝杆菌C.白喉棒状杆菌D.痢疾志贺菌E.伤寒沙门菌

医疗机构污水微生物检测样品应采集( )。A.科室冲洗流入下水道的污水B.洗衣房排出的污水C.太平间排出的污水D.最终排放口的污水E.污水沉淀池的污水

医疗机构污水微生物检测样品应采集()。A、科室冲洗流入下水道的污水B、洗衣房排出的污水C、太平间排出的污水D、最终排放口的污水E、污水沉淀池的污水

某综合性医疗机构排放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检测结果为:粪大肠菌群≤900MPN/L,氯化法总余氯3.5mg/L,消毒接触时间≥1.0小时,未检出肠道致病菌。经调查发现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该医疗机构污水的日常监测方法为:每日检测总余氯一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一次,未检测肠道致病菌。该医疗机构所排放污水中未达到《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的标准值的指标是()A、粪大肠菌群B、肠道致病菌C、总余氯D、结核杆菌E、消毒接触时间

某综合性医疗机构排放经消毒处理后的污水,其水质检测结果为:粪大肠菌群≤900MPN/L,氯化法总余氯3.5mg/L,消毒接触时间≥1.0小时,未检出肠道致病菌。经调查发现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该医疗机构污水的日常监测方法为:每日检测总余氯一次,每月检测粪大肠杆菌一次,未检测肠道致病菌。该医疗机构用氯化法消毒污水的加氯量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A、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B、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20~3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0~20mg/LC、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D、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40~6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15~25mg/LE、经一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50~70mg/L;经二级处理的污水,加氯量为30~50mg/L

不属于SPF级猴必须检测项目的是:()A、空肠弯曲杆菌B、结核分枝杆菌C、志贺菌D、沙门菌

下列有关结核分枝杆菌说法正确的是()A、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厌氧菌B、结核分枝杆菌为兼性厌氧菌C、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D、结核分枝杆菌对青霉素敏感E、结核分枝杆菌革兰染色强

单选题该医疗机构所排放污水中未达到《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的标准值的指标是(  )。A总余氯B结核杆菌C肠道致病菌D粪大肠菌群E消毒接触时间

单选题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对医疗机构污水中微生物进行检测时,事先不需进行滤膜集菌的是(  )。A金黄色葡萄球菌B粪大肠菌群C沙门菌D志贺菌E结核杆菌

单选题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CB18466-2005)的规定,检测医疗机构污水中的结核杆菌,应用离心集菌法处理水样时,离心速度为()。A1500r/minB2000r/minC2500r/minD3000r/minE10000r/min

单选题GB18466-2001《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中规定医疗机构污水监测项目是()A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蛔虫卵死亡率B总余氯、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C总余氯、粪大肠菌群,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D总余氯、粪大肠菌值、蛔虫卵死亡率,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E蛔虫卵死亡率、粪大肠菌值,传染病医疗机构增测肠道致病菌,结核病医疗机构增测结核杆菌、汉坦病毒(Hantavir-us)

单选题我国规定,经处理消毒后的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污水,需检测的项目中不包括()。A总余氯B铜绿假单胞菌C沙门菌D志贺菌E粪大肠菌群

单选题按照我国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规定,医疗机构污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测定方法是()A平皿计数法B多管发酵法C滤膜法D酶底物法E免疫磁荧光抗体法